美洲少女的情感教育问题
陈家桥
在欧洲和北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曾经一度被禁,争议不断,甚至遭受保守社会的猛烈抨击。但专业一点的人士都相信,仅仅从技术上分析,《洛丽塔》也是一本相当成熟的经典作品。早已风行全世界.
绝对简单的情节,无限缓慢的叙事节奏,但读者会发现这是一部纳博科夫的作品。纳博科夫的写作已经成为一种方式。我读《洛丽塔》,反倒没有被之前的各种传言所影响,因为较之于整个西方的小说体系,《洛丽塔》最明显的不同,并不在于他所谓的勾引特征,它全部的叙事细处完整一致,他那强烈突出的散文倾向,实际上真正倡导现代小说的一种新的走向,因此我说它在技术上的意义甚至要超过它文本实体上的受人非议的道德责难。它以另类的方式书写了少女洛丽塔的情感成长和教育.
但问题是,散文化的细节推动,果然仅仅就是技术上的吗?这个问题才是纳博科夫最能难倒读者和批评者的地方。所谓的散文化,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那种松散的,更细节化和情调式的叙事之慢,更关键的,我觉得是纳博科夫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是如何以纳博科夫的方式进入到他虚构的小说世界之中。要想弄明白他的现实态度,我们还是必须从纳博科夫的身份说起,这位从俄罗斯移民美国,后居瑞士的小说大师,有着与俄罗斯的陀斯妥也夫斯基或托尔斯泰完全不同的现实态度,相比较于俄罗斯的诚恳和忧伤,纳博科夫似乎要更加的苛刻,因为他从不能忽视人在那种道德困境中的自然选择,他乐于强调那种困境中的合理选择,并且高度精准地把那种道德负担还给了社会,而不是限制在个人和他的历史之中。因此,我相信《洛丽塔》中亨伯特与洛丽塔的恋情,我们在某种乱伦的场合中,找到一种新颖的难以言说的审美,并且这种审美通过大师的架构,最终走向了愉悦,这是纳博科夫的经典所在。
我看《洛丽塔》的细节,始终被纳博科夫在对具体事物的把握上的那种复杂,自由和顺畅所感染,无论在什么样的心理驱使下,他的人物,一直都能清晰地活动,他们那在思想中所滋生的情感,也始终盅惑着读者。在流畅的行文中,欲念主要是言辞上的,涉及到行动,我们仍能依稀发现那种适度的冷淡和轻蔑。而同时,那种俄罗斯式的忧伤,那种场景和静物的描写,忧伤地嵌进叙事缓慢的河流之中。
纳博科夫使我们相信,长篇小说仍然可以简约成一个三段论,一个无限复杂的故事,可以简化为一种情感渲泄,而最可怕的是,《洛丽塔》为我们所提供的情感教育,绝不低于它所浮现的那种欲念的勾引,我想正是那种缓慢的事物的嵌合,使得整部小说,在道德神经上适应了那种社会性的颤栗,使得某种忧伤浸入阅读,从而说服了我们,承认这是一个在它自身上已经达到经典的情感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