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吃青团

标签:
美食 |
这些天时有小雨到访,于是,人们开始不自觉地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就要到了。在有些农村,至今许多老人还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其实,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日期只这些天时有小雨到访,于是,人们开始不自觉地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就要到了。在有些农村,至今许多老人还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其实,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日期只差一两天。有一种说法是,到了唐朝,因为两个日子非常接近,于是便合并为一。
说到寒食,有个感人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太子重耳,为了躲祸避害而流亡。只剩下几个忠心的追随者,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几次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封官,可介子推不愿做官。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没想到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有人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出来的。晋文公就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冷食是事先做好无需加热的食品。在北方,老百姓喜欢吃枣饼、年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枣饼我们都熟,今天着重说说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那种味道,怎么形容呢,真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
这青团虽是江南的小吃,但我们北方人也能自己试着做一做。下面就说说青团的做法,首先是准备材料:糯米粉、黏米粉、豆沙馅、艾草。把艾草洗干净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点石灰水,这样能去掉苦涩味,如果不加,就多洗几遍,问题也不大。然后加点水,用家用的搅拌机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1的量调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团,然后加入豆沙馅,包成拳头大小的团子。注意,是小孩的拳头,可不是那小嘴的拳头。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蒸熟后把青团放凉了,就可以吃了。
清明节吃的东西,还有一种做法更简单,那就是煮鸡蛋,鸡蛋是要染成红色的,带在身上吃。小孩们还喜欢相互碰鸡蛋,如果哪个孩子的鸡蛋皮结实,把其他孩子的鸡蛋皮都碰破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是最骄傲的。
有人会觉得,清明节吃着寒食祭奠先人,真是凄凉啊。其实不然,有词为证:“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场景!所以我们就来讲一讲清明的另一番风情。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等。可见,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的哀伤,更有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此时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退去了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了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说清明节的实质是通过缅怀先人来迎接更美好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明节实在是一个快乐和积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