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基层公务员“早到迟退”
文\戈 贝
坦率地说,因为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弥漫着浓烈的“仇富”情绪;因为浮躁心态的漫延,社会出现了愈加强烈的功利行为;因为利益诉求意识的增强,社会“仇官”的情结更加明显。人人有所得,人人似乎又都有所不满。
在迎合大众“仇官”需求的情形下,官方媒体“太讲政治”,非官方媒体则对公务员这个群体只做两件事,除了按照“上级”的要求“塑造”典型外,大量精力则用在对“害群之马”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渲染,让“仇官”的情绪凝成结,像滚雪球一样越集越大,成“一边倒”的趋势。不可否认,公务员群体中确实出现许多败类,但是“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不可避免的带来另一个弊端,就是对其中的一部分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基层公务员带来伤害。甚至鲜有表明自己身份的公务员,不容你分说,都先入为主的在你的脸上刻上一个“贪”字。纵观大小媒体,很难找到基层公务员或者基层公务员立场的声音。
对公务员谈事业是要分层次的,除非到了一定的职务级别或是主政一方一行业,绝大多数基层公务员对待工作更多是为了养家糊口,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生存是第一位的,决定了基层公务员的眼界和视野,关注自身利益诉求也是理所当然、可以理解的。在我所接触的基层公务员中,他们的自身利益诉求最多的有三个方面:职绩、工资、工作时间,归结到一点,还是一个待遇问题。
基层公务员对职绩更多的是无奈。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两位年轻人从同一学校一起毕业,一个到中央部委工作,一个到县区或乡镇工作,十年后你会发现,不同的起点,终点各不相同。最近频频出现80后局长、副县长,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起点的不同,这些80后多数起点较高,要不就是从技术岗位华丽转身,按现在的操作流程,他们都没有基层经验,怎么办呢,下派锻炼,部门下一级职位升一级,能不快吗?可是一个同时跨出校门的年轻人如果在乡镇工作,他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个正科,就算你升得快,凤毛麟角之人也最多到县区得到一个副处,绝大部分因为职数的限制,到老也未必能得到一个正科。有些地方为了“安抚”这些基层公务员受伤的心,操作上多采取升主任科员退休的政策,解决他们几十年的“妇科病”。
基层公务员对职绩的在乎并不是说他们“想当官”,按照现有的津补贴政策,工资和津补贴中职绩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职绩上不去,实际收入当然就上不去。朋友小何说:有些基层公务员忌讳谈待遇问题,其实大家都很关心,之所以不谈,一方面觉得在领导面前不好说话,一提出来,领导会告诉你“你才几年的娃娃”;另一方面在公众面前也不好说话,公众认为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不应该谈待遇,朋友说公仆是应该的,但不是奴仆,有些人认为公务员有很多灰色收入,朋友说灰色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都有着明显的“级别”划分,况且地区、部门、行业差异都很大,朋友开玩笑说你就是想“贪”你也得有“机会”才行!
原来为养家糊口的基层公务员,当他们顾不了家糊不了口的时候,所谓的“抱怨”声音自然就会出来。小何说,工资低我认了,你保证我起码的休息时间总可以吧,可惜在基层很难做到。你见过很多单位规定“不准迟到早退”,哪儿见过“不准早到迟退”规定的,休息时间基本上都“服从安排”。个别单位还好一点,多少给一些加班费,很多单位基本没有这一说,单位理由很充分:没有钱。小何单位几个年轻人面对加班常态化曾做过“斗争”,甚至搬出《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休息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以给劳动者安排补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不给补休,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结果单位领导只回答了他们一句:“要讲《劳动法》,你们可以申请调到劳动局去工作”。小何谈及此事,气愤且无奈,他说:我不要加班费,我要休息,我要和家人团聚。可惜上班没有选择的余地,加班也成了没有余地的选择。
加班常态化跟工作效率没有直接的关系。在现在的行政体系里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所有的工作你得围绕“领导”转,可能很多工作上班时间你可以做,但是“领导”没有时间,你就得“适应”到周末或是节假日,这时他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了,你也得让出休息时间,基层公务员怒而无语,“领导”苦而开颜。周末或节假日,上级部门和“首长们”见缝插针,要到基层来走一走看一看,下边你也只能陪一陪转一转,所谓“客走旺家门”,你总不能怠慢。
我们在关注腐败治理的时候,也要多关注基层公务员的正当利益诉求,对这个群体可以从“官”与“民”的角度观察,也要从“领导”和“下属”的角度思考,冷静、客观、公允是我们都需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