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国学-“子欲养而亲不待”折腾谁?

(2010-04-24 08:40:28)
标签:

子欲养而亲不待

时代国学

心理治疗

韩诗外传

父母学

亲子关系

教育

分类: 时代国学

    “子欲养而亲不待”折腾谁?  

 

说孔子儒学建构了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其中“孝道”之教诲更是无所不在,看似中国人美德,我却始终认为它带给我们一代又一代莫大的关系包袱,而且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沉重不堪。这点恰是我谈说“时代国学”的重中之重,细想我们为此而背负的亲情负累知多少?以及由之所产生有形、无形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谈孝道,最可怕的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魔咒了,想想看“树欲静而风不止”本属于大自然现象,何以接下来这一句却像孙悟空的紧箍咒,让许许多多孝顺或不孝顺的子女都战战兢兢呢?这两句虽出自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里皋鱼之言,但孔子闻后遂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意味着孔圣是认同“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的。

 

在每一个心理治疗个案起始,几无例外的都要回溯童年成长过程,如果真的是症结所在,那表示父母子女间的对待关系有了问题,而且必然是大人带给孩子挥之不去的创伤,以致于造成孩子“有问题”这个结果。请注意,这里说的“孩子”,正是你我的“曾经”哦!可别老想着现在幼儿园那些小生命,好像跟你我无关噢!

 

依照此一逻辑往下推,一般而言,孩子是否与父母关系健康温暖,应该取决于父母的对待态度如何,那又何需老是追究孩子是不是孝子呢?尤其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功利挂帅的时代潮趋下,自身有修为足以成为孩子生命教育榜样的父母,可说凤毛麟角,不是一股脑丢给学校、安亲班、补习班,就是用电脑、电视、电玩打发孩子,看不顺眼时,能做的就是唠叨、谩骂,要不塞钱任其消费,造成孩子可以驾着名车、酒后撞人,最后大人还想塞钱给苦主,以脱罪了事。

 

如此父母何以孝之?春秋孔孟尚算讲究伦理的仪礼之邦,生活节奏也不若今日蝇营狗苟,24孝还能有所本,但放眼此时此地,我们的“父母学”一日不开始,一日就别谈孝亲,“上梁不正下梁歪”放之四海皆准,完全没有偶然、侥幸,还要追究谁呢?

 

更何况,当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之高前所未有,如何奉养父母已经是个社会问题,先进国家早就由社会福利承担下来了,而不是全压在年轻人身上,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咎责呢!尤其现代人随便就活个八、九十岁,孩子背得起吗?若是回到农耕时代来个四代同堂,问题就小得多了,但现可能吗?

 

此外,我们婚姻从来就不单纯,上一代已经介入太多,惹得有些女孩择偶开出“汽车洋房”条件外,竟还有“父母双亡”的!然而,与其慨叹年轻人大逆不道,还不如深思:若再让孩子们背负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预期焦虑,能有助于亲子关系良性发展吗?抑或是学习明白任何人都该为自己负责,不成为让别人愧疚的包袱才对,尤其生养教本来就是成年人制造生命后该尽的义务,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反馈啊!

 

希望不再愚孝的儿女,无需受制于旧礼教价值观,更无需折腾给别人看,尽力而为即可,换句话说,表现人之常情便够了。例如,自己首先健康平安就是最大的孝道,上至父母,下到儿女大家都省心;其次,多学习生活智慧,能够有效提醒、照顾父母吃得健康、住得安全;第三,注意陪伴品质,日常多平等交流,关系才具有建设性,也少了情绪负担,而不是见面就彼此干扰、管束;最后,坦荡荡面对生死,生者就会懂得送终,去者也能好走,哪会留下一堆遗憾呢?

 

所以,再不要拿着“子欲养而亲不待”来个温柔一刀,也再不要背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忧惧度日,让我们从莫名负担的孝亲包袱里解脱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