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这样乐活-《可以这样乐活》-连载 第二章(8)

(2008-07-09 10:47:40)
标签:

可以这样乐活

人文素养

心灵

杂谈

                        心灵环保
  

    心灵环保就在学习生活中
  心灵环保像是一个新词,其实它无处不在,只是大多时候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外面的花花世界,没有真正感悟到花草之美和我们灌溉心灵之间的关系,于是花草止于求爱或买卖,或品味时尚生活,我们很少跟花草对话,可是它们有疗愈人类心灵和身体的功能呢!
  所以,心灵环保只是要我们静下心来,让心灵保持安定、觉察的状态,能够观察和感受到周遭的人事物而了然于心,如此一个人还会到处聒噪、理论或轻易受别人干扰,影响情绪吗?还想到处扎堆找乐子,图热闹,或寻找功名以满足无穷欲望吗?
  今天有心灵环保需求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例如有些女性意识到要改变气质,老人们想要继续发挥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对社会有些作用,年轻人开始在郁闷、焦躁中问为什么而活,连小孩都在“好无聊哦”的无奈里,找寻一个好玩的当下。除了物质过度发达导致物极必反外,其实每个人的内在本能都想知道自己是谁,来干什么,往哪里去。
  有一种热衷于追求心灵环保的,是通过一些心理治疗技术和氛围,发掘情绪问题的根源,然后通过所谓专业训练,暂时达到宣泄和缓解的目的。但是回到生活中一段时间后,又打回原形,需要花笔学费再去清理一下。而一直比较缺乏的,是在平常日子里就边学习边交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省思、分享和交流。如此周而复始,才能在认知意识上扎根,明白境由心生的朴素道理,也体现了古圣先贤吾日三省吾身的至理。这不正说明终生学习根本就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吗?
  生活中需要时刻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怪这怪那全于事无补,徒耗心神。譬如和老公吵架是吵什么呢?我老是心浮气躁的原因为何啊?钱挣够了,还是不快乐怎么办?三环扣的乐活行动,正是人文素养的修行路,踏上这条路,自会懂得爱人如己、善待大自然,而非执著于理论、情境或形式。如此,再和心灵成长课程相辅相成,就能够各自找到合适的法门持续修行,进入生命高端的灵性生活。
  接下来我从人文学习生活、身心灵健康工作坊和助人最乐三个方面阐述心灵环保的实践方式。轻松愉悦、丰富饱满,每日不断增加的幸福感,在我们乐活家族身上都可以体现出来!都说心灵环保就在生活中,真是丝毫不假


                                  人文学习生活


  我们大多数人在离开学校后,就很少跟书本打交道了,平常看的都是速食文化的报纸杂志,没有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等到工作不顺心,情感生活磕磕碰碰,婚姻纷扰不断,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时候,才意识到必须改善现况,寻思着如何解决问题。
  我们的社会尚未形成普及性的生命教育学习机制,专业与人文素养俱佳的人才极其匮乏,大家都只能在摸索中成长。事实上,西方社会早已具有系统性的人文学习素材和方法,加上我们老祖先博大精深的生活智慧,应该是具备了学习条件,但因为机制不健全,使得人文学习生活无法落实。
  更可惜的是,尽管对大众媒体的政策已倾向于加强人文教育,却不知道该放进什么样的内容。尤其是电视栏目,目前真正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父母教育问题和夫妻关系问题的节目,可说是凤毛麟角,也缺少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并尊重人的主持人。有些主持人习惯用煽情、论断、质疑口吻,营造刺探或对立氛围,那真不如就放些唱歌跳舞的节目算了,还省得误导观众。
  我们应该依靠个人觉醒,以提升心理素质为基点,开始在生活周遭就近拓展一种跟生活文化接轨的人文学习活动。一方面,看清楚已经跟时代脱钩的某些旧价值观,是否严重妨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影响为父母而结婚的家庭观念,或者“唯有读书高”的父母思路如何戕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修身中,培养齐家的能力,并重视公德,进而参与社会服务,懂得作为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以下就是我在多年的社会人文学习活动实践中,体悟出来的简易学习模式。不论学历或资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然后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交流与分享,在切磋中,架起一个精神支持系统,遇到任何问题,都有对象可咨询并得到团体力量的支撑,并扮演给人力量、给人爱的好伙伴角色。那么,将不只是精神文明上个台阶,人与人共处也必然互助、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