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80后青年志愿者心灵伴侣文化 |
打开报纸看到一群为社会服务的民间机构,大都冠上“青年志愿者”几个字样,就想敢情是年轻人才有这热情,而且绝大多数都是80后的?现在80后这个代际名称特别是在职场圈里,所听到的对他们多是贬义评价,总认为他们不负责任、没有目标,真的是这样吗?
我常说“小孩没问题,是大人生病了”,所以如果80后是被异样眼光看待的话,那表示他们的父母和整个社会都该虚心检讨:我们是怎么教养出来这样的一代人?己出的生命竟然让我们无法认可和接纳,是否说明我们自身出了什么问题?或许我试着倒过来从孩子的热衷于给予,反观出大人会否面临了哪些困境?
一胎化孩子成长过程始终在找玩伴,但恰好碰到普遍忙于生计的大时代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和观察能力,能够积极提供孩子有适当的交友环境,反而用力地保护他们,加之那段运动期间,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大人总是不自觉地隔绝外来关系,孩子永远面对一群已经没有什么活力的大人、老人。
于是能够参与一个团体,大家定期或不定期地聚会,就成了孩子重要的社交圈,但由于我们社团限制较多,目前由志愿者组织而成的相对宽松,也容易被接纳,这群80后便纷纷热情参与,因此“青年志愿者”就成了一个典型标记了;此外,帮助别人确实是个人价值体现的捷径,会越做越“上瘾”,尤其是乐于帮助别人、不计较付出的个人特质本身,即具有很大的魅力,不仅彼此间极好相处,同时也相互吸引,其中已造就出多对良缘,这正是我常跟大家说的:参加什么相亲活动啊?只要常常到读书会来分享学习的,就很容易碰到志同道合的成长型对象,那才是真正的心灵伴侣呀!
话说回来,或许恰因为看到父母多庸庸碌碌,过得压力重重不开心,有些孩子本能地会寻求摆脱这种生活模式,而一旦自立,就用自己的方式走出禁锢的小环境,把手打开来拥抱弱势人群,或者服务别人,从另个角度看,我们社会的公民意识,恐怕还得自80后才有可能发展开来呢!这些也映照出大人的可塑性较低,只能困在以孩子为重心的小世界相互干扰了。
所以我鼓励更多的80后,抛开旧包袱,尽量走向人群,贡献自己一点点力量,尽管在这个充满生存变数的新世纪,醉生梦死的人多些,但只要我们先觉醒,做个快乐干活、快乐生活的人,当下就赚得一个好心情,还有谁能剥夺我们的快乐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