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热锅上的家庭心理访谈情绪管理教育 |
分类: 父母教育 |
每次想到要辅导孩子都很心痛,怎么辅导呢?他们大多在家里已经不当对待或伤痕累累了,才可能形成无法见容于社会刻板标准的行为,例如一到考试孩子就肚子痛,很可能因为他考不好就会被处罚,或者被指为不孝,使得他制约性地逃避考试以免遭罪,这样看的话,到底是谁的问题呢?又谁规定每个人都要会读书、考试呢?我就是考场的常败将军,不也活得好好嘛!
很多父母或许没机会读书,或者年轻时蹉跎时光,因此就把遗憾、悔恨全转嫁给孩子,总是传达出担忧、恐惧、焦虑的情绪,非要齐头式地要求他跟其他孩子一样,拼命争取前面的名次,绝少能循循善诱地鼓励孩子发挥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他身边不施压力地陪伴。所以不爱读书而且不快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就是跟父母的教育态度有关,这还只是其一呢!
事实上,缺乏情绪管理学习的父母更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可曾好好观察过:一个屋檐下的男女主人,正处于热吵或冷战状态的不在少数,孩子夹处其间,日子过得很不安宁,有些孩子甚至“明智”到也跟着吼父母“你们干脆离婚算了!”过去台湾有本翻译书《热锅上的家庭》,就是从一个来求助的孩子身上,看到她背后的家族系统出了问题,而展开家族治疗的过程。
这便让我马上想到央视的《心理访谈》栏目不也是如此吗?而且大多是原先大人认为孩子有心理疾病,包括脾气暴戾、屡次休学、不理父母等等,想带来给专家把个脉,结果抽丝剥茧后,发现几无例外的问题源头都在大人身上。当然,这些大人也很可能曾经是受伤的小孩,所以他们只学会用父母那一套,或者极端地避开父母那一套来教育孩子,往往都适得其反,因为控制和反控制是同一回事。
现在学校一碰到孩子“有问题”,也知道要把父母找来问讯,但我看到的大多数都是明示或暗示父母没把孩子教好,多少有些责怪的意味,或者先把责任丢出去,导致父母回去后再修理一趟孩子,反成了双重伤害,而很少能共同自行检讨家庭跟学校教育,还有哪些可以合作加强的地方,让我们懂得适当地关爱和善导孩子。
那么我们认真试想,如果就从学校都把“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改成“心理支持茶坊”开始,我相信孩子进来时,他的困惑和痛苦马上就减轻些了,因为不是作为一个被辅导而是被支持的对象,并且是平等地交流,从而能看到他身后的家族系统对他发生了哪些影响。换言之,教育父母是完全优先于辅导孩子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