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会伤人虑病症教育 |
分类: 博客乐活学堂 |
博客乐活学堂
《家庭会伤人》这本书1988年在美国就出版了,20年后的今天,每当我看一些像谈情感、心理或一个个故事的电视节目时,就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婚姻、家庭、父母、亲情的“真相”?或是继续无知地受累、受害于家庭“爱之适足以害之”的爱,甚至被病态父母凌虐却不自觉呢?
作者约翰布雷萧的句句经典,在于它穿透始终被人歌颂、向往的家庭幸福帐幕是真的吗?其实常常是当子女的,在幼儿完全必须依赖父母才能生存的脆弱期,不觉察地坚信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而“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也已经成为孩子的信仰,所以每个屋檐下,多有程度不等强加于孩子身上的硬伤,只是有人自愈力较强,有些则代代相承。
他提到我们常会发现同样父母生下来的孩子大多个性迥异,就是说明家庭系统里每个成员皆会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于是个个孩子试图在其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维系家庭健全。他举了个有虑病症倾向的母亲,整天幻想自己有病,于是就会有个女儿跳出来补母亲的位置,协同父亲维持家庭正常运作;又可能有另个孩子权当小丑,想在这个父母关系失衡的家里调和氛围;还有一个就当“圣人”或好学生,希望为家庭增光;再就有个可能是反社会行为的另类,因为他都没有被大家注意到,要不就是父母关系恶劣,他必须转移两个人的冲突点到自己身上来。
尤其是最后一个,被作者解读为“他的问题甚至会使父母因为担心他而彼此亲密起来,这样的孩子便是家庭中的代罪羔羊,是家庭问题的承担者,而家庭也往往因为这个孩子去寻求治疗,使家庭有机会面对真正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他为家庭提供了正面的贡献和服务”,听起来真是不忍,但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至少从自己,从此时此刻起,开始反观自省:1.如何扮演好男人或女人的角色2.如何扮演好先生或太太的角色3.如何扮演好父亲或母亲的角色4.如何培养亲密关系5.如何做个正常有用的人6.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界限而不做逾越角色的事,这都是作者苦口婆心所写的角色示范信条,若没反省过这些,就别轻易当父母,而且粮荒迫近,也不需要再多的生灵来受难了。
《博客乐活学堂》这是第三周了,有几个人认真看待自己的处境而愿意虚心学习呢?男人女人不先完善自己就想靠另一半有个健康的家庭,那是幻想多些,我的数百篇博文,所谈皆不出这些范畴。人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有可能找到对的伴侣,组建健康的家庭,否则单身会单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