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心理访谈以人为本 |
分类: 社会文化观察 |
向以娱乐节目闻名全国的一家卫星电视台,曾分别电邮和来电表示想和我合作节目,妙的是在电话中听我声音后,竟然问我:你平常讲话都是这么温和的吗?我们需要的是犀利、辩论的语态。言下之意,节目基调就是要对立和质疑,不断刺激观众的注意力,我表示,此绝非我的风格,果然,就再也没下文了,哈哈!我也识相地不再追问了。
称之为“电视文化人”,我还是有一定期许的,此一媒体生态深刻关系到全民素质教育,但近年来,港台娱乐媚俗、八卦风先从电视节目吹起,一窝蜂之势令人忧心,好在决策单位明智地注意到此一歪风开始整顿,并强调必须以人文节目取而代之,我正欣喜之余,迎来的这通电话,却给我当头棒喝,噢!原来不搞刺激点的对话形态,还是没机会“文明”入镜的。
我们从央视《心理访谈》达数百期节目情节里,可以看到国人的价值观在衣食足后,无论是亲情或爱情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关键点恰好就是卡在始终的不信任、搞对立上,导致彼此关系紧张、痛苦,而到需要求助的地步。明晰这点后,我们是否就从信任和沟通的角度定调,在谈话节目中转换形式?
不幸的是,我们特别热衷于辩论,还找一群现场观众表态,唯恐节目不够热闹刺激,譬如说“是否体罚孩子?”,肯定就在“是”与“否”的两个极端上各自坚持己见,然后信众也跟着分为两派,都想驳倒对方的同时,常常忽略了每一个孩子(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很难类比跟集体化,而是应该深入反思“体罚”初衷为何?哪种形式的体罚?这些才最需要在温煦、和善的氛围中交流和分享经验,把观点真正推升到“以人为本”的高度,让观众感受到原来要从尊重生命开始,那么所谓“体罚”可以转换成去服务他人,并获得别人敬重后的成长效果。
如此看来,恐怕当接受人文教育的首推“电视文化人”,老是在脑袋里盘旋的所谓“市场化”、“收视率”,其实都是不明所以的借口,也严重低估观众的智能,说到底是自己没有能力内化精神文明涵养,用最浅白、动人的内容,让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沐春风,并充满祥和与智慧。
但愿十七大闭幕后带来的文化课题,能够在电视媒体上有效呈现,电视人也谦虚地学习“换脑袋”,不断自期成长,则咱们政策之良善美意才得以落实啊!
乐活家族接力棒V!→
1号乐活棒:
有识之士们可以用遥控器决定淘汰哪类节目,意味着咱们有识之士越多,某些媚俗节目的生存空间就越小。
2号乐活棒:
晚餐要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