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爱他不如懂他 |
“娘娘腔”无关乎男女
有次在一个男同性恋社群的学习活动中,我和男同志们交流了『用开放的心态看性别特质』这个话题,这是起源于一位男同志曾问我说,在他们圈中会歧视那些“娘娘腔”型的同志到底对不对?呵呵!这方面他们果然比起异性恋男人要有反省能力一些,因为没听过哪个男人意识到“娘娘腔”这三个字,就在贬损女性。
但我不讳言当时有点惊讶,由于一般刻板印象认定男同志就等同于“女性化”,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和“娘娘腔”画上等号,为什么今天却成为一个看似连男同志都内化了的性别歧视问题,而且还是有鄙视女性的嫌疑呢?
性别认知与认同真是一个有趣的领域!像这种情形,恐怕是很多异性恋者都会吃惊的哩!我先试着拋出一些分别有关男同性恋(0与1)和女同性恋(T-tomboy与婆)的角色扮演问题:
◎是否大多数男同性恋者刻意让自己更男性化以吸引同性对象?
◎一些女性化特质较明显的男同性恋者,究竟会吸引哪种男同志?
◎男同性恋者的0与1角色,在生活分工、社会形象和性活动中可随时流动吗?
◎女同性恋偏T者的行为模式,全系模仿传统男性角色吗?那么对象婆又如何决定选T而非异性恋男人呢?
◎可看到的异装(妆)扮演皆是男优于女,如梅兰芳、张国荣等,有谓之『比女人还女人』而广受男同志欢迎,这是否说明男同性恋者之间的性别认同有很大
◎都说同性恋者苦于遭受性别歧视,但再检视同志圈中的差别待遇又意谓些什么?
看来每个问题都可以变成一篇论文,但就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性别』是什么?
从『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个巩固异性恋婚姻的僵化论点认知开始,男女有别就成了人文教育的两条并行线,把两性当成楚河汉界加以对待,于是小男生抱着那个小鸡鸡,硬是认定他比女生优越些,大人也毫不遮掩的视小男孩为具有传宗接代的传人,任重道远之余,男人的社会角色地位于焉确立,背后则靠坚强、勇敢、阳刚(气势或器官)、尊严等后天特质支撑。
相反的,所有小女孩被容许养成的撒娇(非理性)、柔弱(不堪一击)、细腻(琐碎)、依赖(没出息)、慈悲(妇人之仁)等特质,全变成男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娘娘腔”或婆婆妈妈,使得这些原属于人类共有的温暖、放松的人本性,一下子沦为次等气质,而本来就是女人也应该有的坚强、勇敢、尊严都成了男人的专利,同时相对于阳刚的“阴柔”在男人那里,则又成了贬抑词。
其实“娘娘腔”别说男人,如果女人也动不动就夸张地娘娘腔,一样惹人嫌,台湾就有个女演员,天生地一开口,那声音就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这才是如假包换的娘娘腔,但也怪不了她啊!她又不是故意如此,试想,林志玲的腔调再“嗲”一些,恐怕大家欣赏她的程度就要打折扣了对吗?
记得那天就有位男同志,举手投足都有高度戏感的“娘娘腔”扮相,让大家开心不已,但理性中都知道那是非常表现,果真要变成那样,无论男女都不会受欢迎的,又岂只是男人觉得被恶心到了呢!
说到底不就是个“度”吗?过犹不及本来就得承担别人的异样眼光,这属于个人风险,实在不需要变成一种刻板认知,再做为论断别人的标准,以凸显自己“很正常”或优越感。
最后要说的是,做为性别歧视“受难者”的同性恋族群,需要更多的相濡以沫,而非再无意识地复制世俗僵化的性别二分法,应该说『尊重差异』是同志学习的首要课程,然后才能完善地实践性别特质流动,呈现出更为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