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谈儿媳

标签:
婆媳小两口姐儿姑姑郭暧文化 |
分类: 随笔 |

书海拾贝谈儿媳
(一)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资治通鉴》里曾记载,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和功臣郭子仪儿子郭暧结婚不到两年时,小两口有次拌嘴,郭暧说:“你依仗着你爸爸是皇帝吗?我爸爸是不愿当皇帝!”公主气坏了,坐车飞奔宫中奏禀父皇。皇上说:“这你可不知道。他们真是这样,假使他们要当皇帝,天下怎么会是我们家的呢?”连安慰带开导叫她回婆家。郭子仪听说此事,把郭暧关押起来,自己入朝请罪。皇上说:“俗语讲,‘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两口私房里说的话,怎么值得听呢!”郭子仪回家,打了郭暧几十棍子。这段史实是耐人寻味的,尤其是对有了儿媳或女婿的长者们,在小两口有了纠纷,前来告状时,对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不能说是没有教益的。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小两口为生活琐事闹了点口角,女方受了一点委屈,哭哭啼啼回了娘家。娘家父母听了一面之词,不问青红皂白,暴跳如雷,为女儿大鸣不平。就命女儿的兄弟姐妹,去男方家评理,连骂带损,甚至动手动脚。男方因丢了脸面,伤了自尊心,也强硬起来,使矛盾激化,小事变大,两家关系变僵。小两口伤了感情十分痛苦,他们的父母也很后悔。
俗话说,天上下雨底下流,小夫妻吵架不记仇。双方闹点口角也在所难免,无关大局。但作为他们的父母就应该明智些,决不可偏爱自己的子女,偏袒一方,火上浇油,扩大事端。古代君主唐代宗尚能对女儿的告状“装傻充楞”今人就更能处理得当了。千万不可把小两口的气话信已为真,看来是爱,实则害,明智的长者们,在小夫妻吵架的时候,佯“痴”装“聋”还是必要的。
(二)不要做费姐儿
评剧《费姐儿》,剧中主要人物费姐儿,是一个又馋、又懒,又想管家、掌权的刁女。她对勤劳、贤惠、忠厚的嫂嫂,总是在母亲面前搬弄是非,恶意中伤。宠爱闺女的母亲偏听偏信,伙同女儿对儿媳百般虐待。儿媳的姑妈,正是费姐的婆婆,知情后,以其人之道还致其人之身,帮助了费姐儿,使其痛改前非。这出戏对姑姑在婆媳之间应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给人以形象的教育。
日常婆媳之间总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固然需要婆媳互相谅解,做到敬婆爱媳。但作为有姑姑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姑姑在婆媳矛盾之间取怎样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闺女是母亲的贴心人,婆媳有了隔阂和纠纷,婆婆一般总愿意在自己闺女面前念叨。而且这种念叨,比在其他人面前要鲜明、坦率的多,矛盾的实质当姑姑的也容易清楚。作为一个晓理明义的姑姑,如果确属母亲的缺点,就决不可不问是非曲直,帮腔帮调、火上浇油,使矛盾更加激烈尖锐。应该利用做闺女的有利条件,向母亲多做工作,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即使是媳妇的过错,也要开导母亲正确对待,要让母亲向看待闺女的过错一样,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与怀。
旧诗里有“未谙公婆性,先遣小姑尝。”的诗句,讲新娘子下厨不知婆婆的口味,先让小姑子尝一尝。所以做姑姑的不仅要做母亲的贴心人,也要做婆媳双方的贴心人,主动向嫂子或弟妹介绍母亲的脾气、秉性和对一些事情的态度,以便婆媳之间减少矛盾,互相谅解。
愿意婆媳之间关系融洽的大姑或小姑们,在家庭中都不要扮演“费姐儿”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