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神秘面纱藏匿情色挑逗演绎东方风情
面纱、性、政治及其他/(彝族诗人)沙马
女人最美的风姿藏匿在骨子里面。
女人最深的情色隐蔽在面纱后面。
说到面纱,似乎总是与女人、异域、神秘和风情联系在一起。其实,面纱有漫长的惊艳历史,有更深层的隐喻,与禁忌、情色和性联系在一起。
纵观几千年的文明史,面纱后面有着太多的是泪水与悲怆。在一些国家或一些地域、部落,女人戴上面纱,是一种性的禁忌,为防止越轨或乱伦,其戒律之严酷,是今天的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那些部落的女人,面容是不能随意让男性看见的,不论是异性男子,甚至于父亲哥哥弟弟。在路上与异性相遇,不论是谁,女人只能避开,绝对不能迎面注视。
那种男权社会的极端禁忌的行为方式,令人不寒而栗!说到美,说到爱情,在那些远古时代,也是枉然。
我想,纵然是千般风情万般妖娆,不被欣赏的的美,也是无意义的。像山谷间的花儿自然开放却在风中枯萎。
进入现代社会,美人面纱也许展示的是一种别样的美丽。它已经摆脱了禁忌与束缚,成为女人的别样风情。
现在,仍然在一些国家或民族,保留着女人面纱的传统,那已经与过去的禁忌大相径庭,它已经是一种宗教情感或生命理想的延伸。
面纱如此暧昧,也许人们很难想象:面纱会引发政治争端,而且如此尖锐。
据《公共场合禁止遮面!荷兰提案致使欧洲面纱争议升级》的新闻报道称:“穆斯林妇女是否应当在公共场合穿遮面长袍最近成了欧洲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批评声音不时耳闻,限制性政策屡有出台,但还没有一个国家采取大动作。而这一次,荷兰这个曾经最开放的欧洲国家却走在了最前面,政府前不久提出了在公共场合全面禁止穿着遮面长袍的法案。法案若获得通过将是欧洲第一个针对这一问题的全国性禁令。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一禁令中的公共场合包括人行街道、学校、火车、公交车、法庭等。被禁止的则包括任何将脸全部遮蔽的穿戴,如遮面长袍、遮头盖脸的滑雪帽、放下面盔的摩托车头盔等。此前,荷兰政府仅要求学校自行做出规定是否允许带遮面头巾,而大部分学校并未禁止。一向以强硬移民政策著称的移民大臣丽塔.费尔东克在接受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时表示:‘出于公众秩序、安全和保护公民的原因,在公共场合穿遮面服装是不受欢迎的。从安全角度而言,人应该是可识别的;从融和角度而言,人应该能互相交流。’费尔东克的强硬政策最终引起了政治危机,并导致巴尔克嫩德首相领导的执政联盟倒台,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荷兰几个世纪来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宽容、最自由的国家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移民大批涌入,其中穆斯林移民逐渐占据了荷兰人口的6%。然而,外来和本土的两种势力在经过最初的和平共处之后,在过去的15年中逐渐产生了抵触,这种情绪逐渐累积最终引发了悲剧。9.11事件之后,整个欧洲都开始讨论穆斯林移民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荷兰开始出现限制移民的呼声;2002年,荷兰右翼领袖福图恩公开宣称“荷兰已经满员”,不久他就遭到暗杀;2004年,著名电影导演特奥.凡高在街头被一名摩洛哥裔的穆斯林枪击后又割断了喉咙,而他被害的原因是拍摄了一部反映穆斯林妇女遭遇家庭暴力的影片《屈服》;2005年11月,移民大臣费尔东克在办公室遭到枪击。这一系列事件加剧了荷兰人对多元化社会的疑虑和不安,曾经受到欢迎和保护的移民如今却成了国家的危险和负担……
面纱问题,原来也会是血淋淋的,令人触目惊心,心有余悸。
谈到面纱,我们关注的,是女性与面纱的感性话题。
女人与面纱,更多的是一种衣着方式的沿袭,流露的是脱俗的神秘美感,是隐秘的情感图景,是柔美的奢侈符号。(图片来自互联网)









中国女子的团扇犹如另一种面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