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歌手阿鲁阿卓(CCTV青歌大奖获得者)
下一步,是否轮到民歌的“死了”?
/(彝族诗人)沙马
近段时间,从网络传媒开始,各类媒体上一直吵嚷着“诗歌死了”、“文学死了”的话题。冷不丁闯入眼帘的“死了”“死了”会让你吓一跳。我就在思忖:下一步,是否就该是轮流到民歌的“死了”?
中国人历来喜欢下论断、呼口号或是预言,这是有根的。
记得一些场合,某个人蹬了腿,总要开个追悼会什么的。这个人说白了是个混蛋,只是因为有个什么“级别”、“职务”,便要来上一大篇悼词,把个死人吹成了花。结尾总是:某某某走了(其实就是死翘翘),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你想想,这可能吗?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这些“死了”论调,忽然唤起人们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回忆。
静下来一想,也觉得,人们压抑太久了,嘶吼两声,有何不可?再说,也还好玩。
扯远了,话题还是回到民歌上来吧!
如果你在旷野上,你走着,忽然从不远处传来一声清丽或激越的民歌声,它是如此地贴近你的内心深处,让你兴奋、沉醉或落泪,这也许就是民歌的魅力了。
如今,在城市晃悠,似乎是难以听到民歌,更别说是接近民歌的源流了;偶尔在剧场里听一听,也不是你所要的味道了,它已经失去了原野的泥土气息。
我不说流行歌曲不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有人说,民歌是泥土里长出来的,这是最为精辟的说法了。离开了广袤了大地,民歌本身就已经失掉了阳光、空气和水,原生态就成了注水猪肉。
我想,民歌的开端,一定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之时。因为人在世界上,生命本来是脆弱的荒凉的,内心世界也难免寂寞。歌唱成为了最好的排泄内心情感的方法。最初人们肯定是自己怎么痛快怎么来的,歌唱属于“一个人的心灵战争”。好听的,口口声声,相传下来;不行的就被人们淘汰了。后来有人发明了乐谱,一些民歌自然而然地被记述下来。甚至于有的民歌影响很大,融入了一个种族的文化精神之中。
说起来,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算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民歌,这些东西流传于山野田园的歌谣,经过孔子及门徒的整理汇编,成了《诗经》,它如同血液一样,流淌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骨骼里。
最厉害的,莫过于一些天才的歌者,他们可以用民歌来唱自己民族的情感历程,倾诉漫长的历史记忆,这些民歌流传至后世就成为了史诗,你说牛不牛?
这些经由千百年说唱或传唱演化而来的史诗,如汉族的《黑暗传》、彝族的《梅葛》和《阿诗玛》、纳西族的《创世纪》、苗族的《仰婀莎》、傈僳族的《重逢调》、傣族的《召树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等,这些民歌最后均成为了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和宗教情感的史诗,成为了这些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和心灵图景的依据。
不可忽视,在当今这个纷乱的时代,民歌的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刻。
民歌是否会自动消亡?这是一些人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趋势所做的判断。其实,这种担心为时过早。
请相信,扎根于大地的民歌,它有它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我想说,彝族算是最为热爱民歌的民族了。
也许是由于地域、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彝族人自古生存之地是封闭地带,因而历史与文化,大多为口传下来的。其间的感情记忆就是留存于那些忧郁的民歌曲调里,并且浸润了彝族人粗犷的性格与忧郁的内心世界。
在彝族民歌《幺表妹》里:“流云遮住了光亮/荞花低垂着脸庞/星星躲进了云层/幺表妹/远去了异地他乡/啊,幺表妹/你为何成为别人的新娘?幺表妹……(大意)”这支民歌为何一直传唱至今,除了情深意长外,它唱出了人生的许多无奈与人世间的宿命——
民歌一直在大地上存活着,肯定有它不被岁月淹没的原因,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它会活着还是死了。
毕竟,因为有了民歌的滋养,我们单薄而脆弱的生命才不会寂寞荒凉。
套用一句话:民歌不死,它会一直在大地之上,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

彝族民歌演唱家曲比阿乌
附录:
1 、
木屋中的火塘哟,是给阿哥暖手的;
衣裳里的胸口哟,是给阿哥暖身的;
明媚的笑脸呵,是给阿哥暖心的;
小阿妹的心呵,是给阿哥爱情的......
彝族美女歌手林青依果(绝对唱响热门选手)

彝族歌舞组合太阳部落(cctv青歌大奖获得者)
2、
山上的野铃兰开花了,
山下的小阿妹就来了;
月亮在夜里悄悄地冷了,
阿妹在梦里偷偷地哭了;
心上人眼里的爱情随云彩飘走了,
小阿哥啊,
我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3、
好久好久没见面了
夜里梦里都在想你呵!
彝族民歌手姚林辉
彝族民歌手吉木喜儿
彝族民歌手阿果(凉山蓝月亮)
(原创作品
拒绝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