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5144.jpg南高原彝族人的山野松毛席
诸葛亮与南高原全羊汤
三国时,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亮南征。”蜀丞相诸葛亮为平息南夷之乱,率兵“五月渡泸,深人不毛”。“自安上(今屏山)由水路(金沙江)入越。”
挺进姑复(今南高原平地一线的彝族人居住区域),并于姑复安营扎寨.
至今,在连绵起伏的姑复群山中,仍然留有诸葛亮南征时遗址,如金沙江畔格地有诸葛亮手迹“可以栖迟”的石壁,如诸葛亮观星象的七星桥,诸葛亮军队驻扎处的诸葛营,诸葛亮信步探幽,赏月沉吟之地的观月岩等等,不胜枚举.
有野史相传:诸葛亮南征时虽雄心勃勃,但胃口已大不如前。机缘巧合,却在南高原尝到彝族人的野味美食——全羊汤。
且说诸葛亮在南高原复姑地区,与蜀将马忠、李恢二路军士相连,对南夷首领孟获形成合围之势。孟获是彝人大土司,深爱彝族人拥戴,姑复夷地土著民皆不情愿孟获与诸葛亮兵戎相见,最好兵不血刃,化干戈为玉帛。
蜀汉将士纵马驰骋,列队进山,惊吓得满山野羊远遁。但见大片萝卜绿茵茵煞是惹眼,有的已被野羊踏出土面,山风激荡,顿时,萝卜气息甜丝丝扑鼻而来。但蜀军纪律严明,无一人偷食。
当地土著彝族里泼人在观望中,逐渐对诸葛丞相的官兵消除了敌意,决意以礼相见。
人夜,丞相应邀率几员大将赴约,沿彝人铺路的松毛到了寨门,身材高大腰挎马刀的老寨主迎接了诸葛丞相。进得木屋下堂,受主人大礼于火塘上方落座。客主共围火塘,井然有序。彝寨长者端起酒碗,高过额头,以自制荞麦酒敬客。
适值酒意酣畅,一彝族小伙拉进一只刚捕获的野山羊,当客人面杀倒(以证明是清洁活物),去其头脚,剥落羊皮,在一木板上飞刀弄刃,取出肠肚,空其粪便,而后以两寸长短切之,扔进一火吊锅,锅盛清水,置于火塘之上.另一青年以山草烧去头脚细毛刮净,与羊身一并砍成二寸见方的坨坨肉,倾入锅中,众人拾柴,猛火煮沸。后又弄一筐新鲜萝卜,切成坨坨,并煮锅中。待沸,再加人辣椒、盐巴、野花椒、野菝子之类的佐料,以文火相煨。
主客畅谈略一锅草烟之时,羊肉气息始从吊锅滋出,令人垂涎。
此时,长者手握一削尖木棍,戮了坨羊肉递给丞相;丞相彬彬有礼接纳,却疑惑不解,不知何以下口。丞相略想:老夫南征北战,见识不少,此方吃法甚为奇妙。长者看到此景,又戮一坨,双手捏住啃将起来,诸葛丞相及时效仿。食之,顿觉肥而不腻、瘦而不绵、香嫩可口。再以土碗盛羊汤细品,清爽甘甜,奇香无比。诸葛丞相热汗涔涔,一时胃口大开。
席间,丞相询问此野味美食奥秘,长者笑而答之。其实,南高原全羊汤突出几大特点:其一羊属野山羊,吃百草,喝山泉,得山林中精华;其二山羊长年舔食岩石上硝盐,其肉没有腥味的;其三加之以肚杂头蹄全锅煮,肉质不沾生水,其味自然协调;其四肠肚用泉水清洗,而吃时锅下是文火,杂物沉底,野味却不失;其五萝卜种于山野,树叶飘零,腐蚀成土为其养料,故萝卜独具天然甘甜,炖全羊汤少之不得。另羊肉煮六成熟即吃,不可过火。
诸葛丞相听时,不断点头称是。
食罢,主客醉意朦胧,丞相挥毫泼墨,写下“野食美哉全羊汤”之句。
回营途中,寒风徐徐,孔明丞相却未感冷意,反觉温热舒坦,真气上窜,经络通畅。丞相这才想起长者所言:此全羊汤食后舒经活血,滋阴壮阳.
诸葛亮与孟获,趣事多多,传说亦多,谁“七擒七纵”,已无法考证,但民族之间坦诚交往,和平相处,却留佳话。
“跨有益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理政。”这是诸葛亮南征时定下的治国安邦之策,力求“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力主民族间的团结共荣。
诸葛亮回蜀,南高原全羊汤吃法也随之流传蜀汉各地,时至今日,随各处口味不同而变化,花样繁多。
沙马.精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