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去夺冠,自在金不换
(2018-05-06 07:18:27)分类: 观星 |
何必去夺冠,自在金不换
——兼观雷海为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一举夺冠,38岁的小伙子,很阳光,很朴实,很可爱。各类媒体争相报道、分享、解读雷海为,一颗诗词明星正冉冉升起。好多企业向雷海为伸出了橄榄枝,雷海为本来要回乡创业的,现在他面临新的选择。
我注意到,有年轻人,跃跃欲试地也开始跟着雷海为学,也要背诗词。如果出于爱好背诗词,的确是好事,但是如果放下手头的工作,闭门读诗词,想通过背诗词圈粉,乃至于成名,改变命运,我倒是要泼一瓢冷水。我的建议是:佩服他,但不模仿他。
喜欢诗句,是很美好的事情。诗词就像一块糖,含在嘴里,咂摸甘甜,它没有负担。一个人出差的时候,我时常会默念一首诗,或是《短歌行》,或是《将进酒》,或是《春江花月夜》,翻来覆去地默念,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心情也很爽。但如果上诗词大会比赛,去那么紧张地抢答,就把诗词的意境破坏了。说实在的,我不看好“中国诗词大会”,这是干嘛呀,一惊一乍地?为了背诵而背诵,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结果而去拼记忆力,寻找夺冠攻略。等等。有意思吗?
由雷海为,我想到了“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凭着模仿杨洪基的《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一举成名,但是有一次,我在电视上见到他跟杨洪基同台演唱。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业余,什么叫专业。心下是,朱之文,唱着玩儿可以,万万不可五冬六夏披着黄大衣把自己当成歌唱家,当成艺术家。
谈到诗词,我想到了专于唐诗、楚辞研究的马茂元先生,传说马茂元先生能背诵一万首诗。有一年,学者赵昌平求证马先生,马先生笑笑谦逊地说:“五千吧,五千吧。”五千首也了得啊!
马先生是有童子功的,其祖父是桐城文派后期大师马通伯,马茂元自幼吟诗,像我们喝矿泉水。我小时候,听牛鸣马叫猪哼哼,上初中后才接触到诗,能熟背的古诗有五十首?磕磕绊绊,勉强吧。
赵昌平先生回忆,1985年冬,马先生病情恶化,他去医院探望,马先生昏迷一昼夜后,醒来说了句“隔世为人,好像出了趟远门”,接着眼角噙泪,背起了江淹《别赋》中的一节:“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虽声音微弱,但句读如常,此情此景,让人顿生敬意。
背诵是基本功,背诵之后融化为自己的血肉,那才是本事。马先生做到了,他对赵昌平说:“你要练就这样的本领,看到一首陌生的诗,就能大致分辨出它的家数传承。这要从立意上求,从气脉中寻,从韵味上辩,这样词句典实方是活的,才能看出同样的词句典实在不同人笔下的不同作用。能如此才能会通,才能提高识力。”这是专业的读法,我们平常人无法望其项背,但是心向往之。
细微处,往往是专业和业余的分野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凡两年零七个月,他曾自夸:“别的我不敢讲,但是我在敦煌临了那么多的壁画,我对佛和菩萨的手相,不论它是北魏、隋唐,还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宋代、西夏,我是一见便识,而且可以立刻示范,你叫我画一双盛唐时的手,我绝不会拿北魏或宋初的手相来充数。”微处即大处。这叫专业,这叫功夫,这叫才气,这叫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