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
(2017-11-17 08:59:05)分类: 观星 |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
——一瞥电视剧的结尾
2017-11-15
□ 逄春阶
有句老话叫“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老话不老,写了三十多年文章,觉得开了头以后,最难的是结尾。有时,甚至因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尾而前功尽弃。更多的时候,是选择了个不合适的结尾而后悔,懊恼。最近看了几部电视剧,看到结尾,也想到了那句老话,想到了若干年前在场院里编筐的巧手大爷,我觉得大爷应该能当个好编剧,他不但会编筐,而且会编故事。
看剧太耗时间,一部动辄三十集四十集,甚至五十集。所以看得很少。有时看进去了,看到快结尾了,我就担心,别那样,可别那样。一句话,别狗血,别落入俗套啊,而事实是偏偏那样,“套”进去了。唉!
《那年花开月正圆》总体不错,可大结局让人败兴。蠢到不可救药的吴泽没跟沈星移商量好,竟然选择独自冒险,导致刺杀慈禧太后的行踪暴露,沈星移为救吴家而主动牺牲,周莹只能眼睁睁看着最爱的人倒在面前。吴泽这一举动被网友批为“金刚葫芦娃”之举。看到这里,我想起西方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的话,小说写不下去,怎么办?杀个人。《那年花开月正圆》就属于这一种,编剧无能,结尾结不住了,刹不住车了,就杀个人吧。因为情节进行不下去而去杀个人,这恰恰说明他们的智慧缺乏。我就感叹,生活中滥杀无辜,法律严惩;艺术中无故杀人,该当何罪?
《情满四合院》整体也不错。何冰等一帮话剧演员演得有滋有味,电视剧中渲染的那个四合院的气氛,感染了我。可是,结尾的处理,却让我失望,简直成了闹剧。为什么非要来个大团圆呢,看到结尾四合院里那张全家福照片占满了荧屏,我忍不住说:完了,完了!一部好电视剧被糟蹋了。因为它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三十多年前看过的电影《瞧这一家子》,电影结尾就是这样的,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们的艺人为什么就忘不了那张全家福呢!
还有,为了大团圆,总要安排坏人一下子变好的桥段,坏人变好是很难的啊,所谓本性难移啊。我们的编剧要写出坏人变好的理由来,写出变好的艰难来,要把逻辑关系交代清楚了,我们的艺术家要演出坏人变好的不易来啊。简单地变好,其实是在伪饰,在掩盖矛盾。
结尾处理不好,有客观原因,比如投资方的干预,有些糊涂的投资方有一些无理要求,我就要热热闹闹的团圆大结局,如果不是大团圆,我不买单。牵扯钱的事儿,不可小视。另外,是担心审查部门通不过,于是来个“光明”小尾巴。
但我觉得结尾不好,核心问题还是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他们一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老觉得观众看不懂,看不明白,于是喋喋不休地铺垫、介绍,其实是画蛇添足。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比谁傻,只有觉得别人傻的人,才是真傻呢。二是偷懒,得过且过,不愿意下功夫,差不多,凑合着就行了,没有精品意识。三是过虑。老觉得不是主旋律就通不过审查,其实不是的。我采访过广电总局的官员,他们的鉴赏力不低,真正高水准的艺术品是不会错过的。现在有个误区,一说主旋律电视剧,就直奔主题而去,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席勒式的精神“传声筒”。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效果不但不好,而且是很不好。很坏!
《潜伏》已经看过多年,我一直怀念那个结尾,余则成继续到台湾潜伏,那个巨大的悬念,给人带来多大的心灵冲击啊。我记得多年前看过苏联的一篇小说《树后面有太阳》,讲的是二战时期,一位从战场上回来的独臂海军校官,女儿死了,来保育院领养一个孩子,最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亲生父亲。保育院里恰恰有个小孩,在德国人狂轰滥炸时被震得脑震荡,记忆有空白,海军校官就启发他,一点点恢复着记忆,小孩子慢慢记起,自己的家靠大海,他跟爸爸在海边散步,窗外有棵大树,好大好大,绿绿的。它老是沙沙,沙沙地响……海军校官小心翼翼地附和着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你说对了。窗外是有棵树,”他微微一笑,“树后面是什么呢?”小家伙幸福的目光一动不动地望着他,大声答道:“天空。太阳!”我记得还看过同名电影,那个韵味无穷的结尾,让我潸然泪下。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让角色各归其位,各按其位,各遵其道,难也不难。不违背生活常识,按照正常人逻辑,尊重艺术规律,就不难。现在,我正在看电视剧《背叛》和《猎场》,也不知道结尾是个什么样子,但愿是好的,一新耳目的,独一无二的,出人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