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学问做得“飞扬”起来

(2017-07-02 07:20:11)
分类: 荐文

逄按:我是数年前从韩石山先生博客上知道汤炳正先生的。汤先生1910年生于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张家村,父是清末的秀才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以及师的教导下,汤炳正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1931年就读于北京民国大学,1935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受业于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曾称其"为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太炎先生对他期望之高、欣赏之甚,由此可见一斑。1950年被聘为公立川北大学(今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前身)教授,曾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章太炎纪念会顾问。他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神话学方面卓有建树,尤以语言学理论和楚辞学研究蜚声海外。主要专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等。汤炳正先生的贤孙汤序波曾言:祖父汤炳正先生还是一个写旧体诗和散文的高手。三十年代,他便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纪念“九·一八”》、《登长城感作》、《咏梅四首》、《故宫行》和《彩云曲》等诗词佳作,其中尤以写清末名妓赛金花的《彩云曲》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有元白遗风”。祖父的诗作受唐人尤其是白居易影响很深,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的诗风。他的散文影响似乎比诗词大些。他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散见于《大公报》《草地》《人民文学》《散文世界》《散文》《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刊物上。数量虽不多,却字字如珠,句句似锦,自成一格,为读者所垂青。

我通过博客有幸联系上了汤炳正的贤孙汤序波先生,汤序波先生惠赐其大著《汤炳正传》。读后深受启发。

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到汤炳正先生故乡寻访,汤序波先生也发来了汤氏家族的图示,遗憾至今未能成行。期间,我去过一次石岛,但是因为是新闻采访,来去匆匆,未能沉下身心,与汤炳正先生“擦肩而过”。

岁月蹉跎,愿早日圆满未了之愿。汤炳正先生是从齐鲁大地上走出的卓然大家,是我们山东的骄傲。我们有责任把他的杰出成就、治学风范传扬出去。

 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的文章《把学问做得“飞扬”起来》,我很早就读过,印象很深。是不是因为读了这篇文章,我才动念要找到汤序波先生?我记不清了。我愿意在我的微信公号上推送韩石山先生的文章。感谢韩石山先生多年的教育提携,感谢汤序波先生对我怠惰磨蹭的容忍。

 

                   2017年7月1日于济南耐烦庐

 

把学问做得“飞扬”起来

——读《汤炳正传》

韩石山

 

汤序波先生寄来为他祖父、楚辞学家汤炳正先生写的《汤炳正传》,收到没有几天,就看完了,很过瘾。是近年来看过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一是汤炳正先生的学问,确实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二是这部书很扎实,不是以文词撩拨人,而是以学识吸引人。写书就要写这样的书,看书就要看这样的书。

汤炳正先生,与山西著名学者姚奠中先生一样,都是出自章炳麟先生门下。是章先生晚年收的七个研究生之一,早年治音韵学,晚年专攻楚辞,曾任全国楚辞学会会长。去世已有十多年了。

我说汤先生的学问有值得探究的地方,而不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因为我知道,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之学,不管叫小学也好,还是叫音韵学也好,不是寻常人能学得了的。我们应探究的是,何以汤先生在这上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过去我一直认为,乾嘉时期的学人,将这门学问做到尽头了,后人绝难翻出新花样来。现在看来,学无止境,什么都是有可能的。然而,章炳麟的及门弟子那么多人,何以独独炳正先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

早先我有个印象,在中国的古典学问上,光有积学邃密是不行的,还应当雅好文艺,才能文思飞扬,出神入化,迭有创见。这个印象,是从郭沫若、闻一多、陈梦家研究甲骨文、诗经上得来的。三人年轻时都是诗人,转入甲骨文、诗经研究后,很快便有大的成绩,能说与他们先前的诗人训练没有关系?学问,到了一个高的境界,跟猜谜差不了多少,先得要想到那儿,才能“求证”到那儿,想都想不到,底子再厚实,都是白搭。把学问做得“飞扬”起来,才是真正会做学问的。汤先生的治学经历,又一次印证了我的这个看法。

这样说并不完全,应当说,汤先生的治学经历,使我对治学之道,有了更深一层的体味。要在一门学问,尤其是像古文字学一类的“绝学”上,有大的创获,须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秉赋,二是根柢,三是深思,四是神悟。以汤先生而论,少小时的聪明不必说了,“齐鲁大地生长的人,对读音似乎有某种天赋,古往今来,山东出了许多语言文字学家”(第62页),这能说不是一种特殊的天赋吗?至于根柢,看了《大公报》上的一则消息,即投奔章太炎门下,章门弟子那么多人,偏偏炳正先生受到太炎夫妇那样的器重,面授“机宜”,不吝奖辞。这根柢又是多么的深厚。

最能体现老先生覃思深虑的,该是上世纪80年代,看到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画,从而对《楚辞》)中诸如“顾莬在腹”等词句,豁然有了新解之后说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个新的结论,是因为我成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现在看到新出土文物的拓片,心有灵犀一点通,就碰上这个机会了。”(第202页)这里只说“成天”,是多少时段里的成天呢,老先生没说,可以理解为几年里的,也可以理解为十几年里,我的看法是,该是几十年里。这是深思,也算是一种神悟。不过,我所说的神悟,还不是这个,而是一种近似通感的能力,也即是前面说的“雅好文艺,才能文思飞扬”。汤先生年轻时写过《彩云曲》,平时常吟诗作文,可说是学问中人,也是才学之士。有这样的雅兴,做起学问才会“气韵生动”,也才会“了悟于心”。这后一种本领,乃做学问的大境界,也是成事业的大关键。可叹的是,好多人压根儿就没有,好多有的不等施展出来,就下了黄泉。这也就是为什么聪明的人多,有才学的人多,而真正有大建树的人少之又少。这本书给人的启悟甚多,我所说的仅是一点而已。

还要说的,是这本书的叙事笔调。为祖父高兴,为祖父自豪,这是谁都能感觉到的,也能理解得了的。但书中,汤序波先生叙说起来,总是让事实来说话,让别人来说话,自己却是那样的克制,那样的谦抑。比如第56页,说了章炳麟夫人对青年汤炳正的赞语,“以为乃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下面又引用了张学良将军致章夫人的唁电云:“天丧斯文,朴学谁续?”与上文对应,“续此朴学者,汤炳正一人而已”一语,已呼之欲出。而作者却笔锋一顿,说道:“当然‘天丧斯文,朴学谁续’二语,强调的是章先生对传统学术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多么谦恭,又多么得体。

学人传记,最要紧的是扎实,这一点,《汤炳正传》确实做到了,且是亲孙子所写,这是很不容易的。

原载《太原晚报》2012年1月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