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泉城想念你
记者
逄春阶
严寒挡不住他们的脚步,83岁的诗人、诗评家吴开晋来了,81岁的诗评家袁忠岳来了,诗人耿建华,王夫刚,林之云、王展,陈忠逄金一等也来了,济南历山剧院座无虚席,“再别康桥——纪念徐志摩诞辰120周年诗歌朗诵音乐会”
1月15日上午十点如期举行。活动由济南市文联、济南人民广播电台主办,历下区文联、FM106.6济南新闻广播、济南市徐志摩研究专业委员会承办。
1月15日,是中国“新月派”诗歌代表人物徐志摩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1931年11月19日早,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飞机抵达济南长清时,撞上北大山坠入山谷。一代诗人徐志摩不幸罹难。徐志摩与泉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泉城人想守护泉水一样守护者天才的诗人。
朗诵音乐会将“诗”与“歌”完美融合,演出作品除了取自徐志摩的经典诗歌外,还结合济南本土诗人的作品《一九三一,他来过济南》《在徐志摩墓前》,以诵、乐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绎,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之美和音乐之魅。朗诵音乐会在济南电台首席播音员、全国金话筒获得者杨波朗诵的《雪花的快乐》中开场。金山、方言、嘉丽、胡霞、徐宁、许建功等参与过“声动泉城一一名家名篇诗文咏诵会”朗诵的主持人依次登台诵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有一个恋爱》《再别康桥》一首首诗歌,或讲述一个故事,或描述一幅画面。
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字字句句,在朗诵者的演绎中,起承转合,拨动着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中央电视台2016年“我是歌手”月冠军、泉城青年歌唱家霍伟义、济南市歌舞团通俗歌手冯天君、女高音歌唱家韩霞、
十岁的小钢琴手王力民、历下之声合唱团的精彩表演,让诗歌在这个冬日翩翩飞舞。
诗人陈忠、王展、逄金一编著的《徐志摩与济南》一书中,记载了徐志摩四次到济南,其中最后一次不幸罹难。
第一次来济南,是1914年8月22日三时,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的他,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济南津浦火车站,当他看到那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火车站时,为它那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圆柱形钟表楼的宏伟壮丽惊住了。这次是路过,他和父亲还要急着赶往北京,所以,只是在车站周围逛了逛。
第二次到济南是1923年7月,应好友王统照之约,和瞿菊农等人一起来的。那天晚上9点多,他的兴致依然很浓,问王统照:听说济南有一道特色的名菜叫“黄河鲤鱼”,我们不妨品尝一番?王统照欣然答应。其间,他得知,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那晚的“黄河鲤鱼”让徐志摩真正品尝到了黄河鲤鱼肉质细嫩的鲜美,不由得感叹,这可是难得的美味。但王统照觉得那带泥土腥味的鲤鱼不怎么好吃,也许是徐志摩不常吃的缘故,竟啧啧赞口道:
大约是时候久了,若鲜的时候一定还可口!用过晚餐后,已是晚上10点多,王统照提议到大明湖乘船赏月,欣赏一下大明湖的夜色。
第三次来到济南市1924年4月22日,他是陪同大诗人泰戈尔来济南。当时的报纸报道的标题是《东方诗神偕同金童玉女抵济》,消息说,“世界著名长髯诗翁泰戈尔先生与长袍面瘦诗人徐志摩和艳如花的林徽因小姐如同松竹梅一幅动人的画卷……”
其间,他陪同泰戈尔应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王祝晨的邀请,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大礼堂参加了“山东省市各界欢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先生大会”,并作了题为《一个文学革命家的供状》的演讲,在演讲开始之前,他先给大家介绍了泰戈尔及此次来华访问的一些情况,随后又为泰戈尔的演讲作了翻译。他诗一般的翻译语言为泰戈尔的演讲增辉生色不少,使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演讲持续至黄昏时分才结束,在泰戈尔一行离开师范学校之前,他还应大家的要求朗诵了你先前写给林徽因的一首诗《你去,我也走》——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目送你归去……
不,我自有主张,
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
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株树,
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
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
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
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
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
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的向前,
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
也不愁愁云深裹,但求风动,
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第四次来到济南是1931年11月,徐志摩从北平到上海看望陆小曼。为了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他又匆匆从上海赶到南京,搭乘从南京飞往北平的邮政飞机。
1931年11月18日,一架小型的邮政飞机从济南上空飞过。这架飞机是从南京飞往北平的,就叫“济南号”。那天,济南上空大雾。为了寻找航线,飞机开始不断降低高度。灾难就在一瞬间发生了。飞机触到了一座小山的山顶,坠于山脚下起火,浓烟弥漫。机上的两位驾驶员身亡,遗体被烧焦。唯一的一位乘客也未能生还,虽然没被火烧得太厉害,但额头撞出一个大洞,成为致命伤。
唯一的乘客就是徐志摩。
2012年6月4日上午,我在济南参加了诗人徐志摩研讨会,见到了徐志摩嫡孙徐善曾,徐先生66岁,居住在美国,不懂汉语,是搞物理研究的。退休后,一直在寻找祖父的足迹,从英国,到印度、俄国……他说,在剑桥大学看到祖父的诗碑,用手指头摸着石碑上刻的诗句,仿佛祖父的形象就呈现在眼前,自己的心在颤抖。
徐善曾到当年飞机失事地探访,他说:“通向目的地的路是一条土路,接着是攀爬一段陡峭又崎岖的小路,抵达一座草木郁葱的小山(属于泰山山脉的一部分)。在一段陡峭山坡的缓和地带,我们发现了两块精心凿刻的纪念碑,一块出自济南,另一块来自海宁,巍然耸立,看起来像美国人的墓碑。我被祖父纪念碑前的鲜花和之前造访者留下的文字深深感动。”
徐善曾那天在研讨会上给专家出了四道题,题目的核心是:为什么我的祖父有这么大的影响?他带着夫人和女儿从美国来到济南,就是想了解更多祖父的故事,不带任何其他目的,如果说有目的的话,就是要像祖父那样追求美、真、自由。子孙贤孝,让人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