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消逝于牵手时——有感于宋丹丹的孝举

分类: 观星 |
温暖消逝于牵手时
——有感于宋丹丹的孝举
逄春阶
当我瞥见宋丹丹的微博时,正在读新同事周艳参与翻译的《温暖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一书。因了宋丹丹的微博,对临终关怀就有了更多的思考。
8月22日凌晨3点多,宋丹丹微博晒出了一组与生命垂危的母亲四手紧握的照片,宋丹丹配文称:“母亲生命垂危,不知何故唯有拉着手才睡得踏实安稳,我便这样拉着……我也踏实安稳。儿子巴图把它拍下来拿给我看,我说:‘有一天你也要这样拉着我呢’。”8月22日9点左右,宋丹丹在微博晒出自己与母亲的合影,并称“我母亲于今晨三点四十分去世,临终前我一直拉着她的手”。
宋丹丹的真情告白,感动了好多网友。我想到了《论语》中谈“孝”的段落,如子游问孝,孔子答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敬、孝敬,有孝还得有敬,拉着妈妈的手,就是又孝又敬,是感恩,是回报,是牵挂。这才是人子的境界。
我们曾经是母亲的一部分,当来到人世,是妈妈拉着我们的手,一点点牵引着蹒跚学步,一点点学会生活,母亲的付出是无私的,为了孩子,什么屈辱都能忍受,什么苦难,都能克服。但当她们老了,生命的火苗即将熄灭的时候,我们做人子的,伸出我们的手,传递上我们的温暖,让老人家温暖消逝,这是多好的事情呢。小时候,我们牵着母亲温暖的手才有安全感,而今,母亲老了,辛劳一生已经无力再拉你的手了,需要牵着你有力的手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我常常读鲁迅《野草》中的《颓败线的颤动》,散文写一个老女人忍辱将子女抚养成人最后遭到唾弃的故事。鲁迅用锐利的钉子一般的语言写出了老女人孤独地面对死亡时的状态:“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鲁迅塑造的这个老女人,有象征意义在,但我宁愿理解为他就是单纯关注一个老女人的悲惨命运,冰冷的人间,没有一丝温暖,儿女们已经不是人,已经变成了杀死母亲的禽兽。
有一年夏天,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母亲说了我大约两岁时的一件小事。当时父亲有病,我寄住在外祖父家,母亲就在老家拼命干活,还要伺候我父亲。营养跟不上,吃又吃不好,肯定是消瘦了。大约一个月后,母亲来看我,她抱过我来,我瞪着眼,老长时间在观察她,最后说:“娘啊,你怎么不像个娘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还记得我的话。而年过半百的我,再也说不出这样的话了。岁月无情,我变得越来越粗糙。但母亲一直记得我的话,那句话温暖着她。
对母亲的态度,能看出一个人的境界。我的一位前辈告诫,孝心一定要尽早表达,善于表达。而我们山东人尤其不善于表达,总感觉藏在心里,就是孝,就是敬。其实是不对的,孝心是具体的,可感的,有时候不仅需要做出来,还得说出来。我们必须清醒,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老人还有精神需求,做儿女的,能否满足老人?
温暖消逝于牵手时,宋丹丹给我上了庄严的一课。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