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就像“一瓶跑了气的啤酒”

(2013-04-29 21:06:43)
标签:

文化

分类: 荐文

汪曾祺复信汪家明,述及:缺了史识与胆识——

 

评论就像“一瓶跑了气的啤酒”(名人书简)

 

(1982年)

《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29日   08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2013-04/29/08/RMRB20130429B008001_b.jpg

编者的话:

  1982年初,大学生汪家明正准备以汪曾祺为研究对象的毕业论文。汪家明后来撰文回忆:那时汪先生还不太为人所知,有关他的评论不多,做论文时,看资料这条就省了,但也带来了搜集的困难,因此只好请《北京文学》转信给汪曾祺先生求助。3月底,汪曾祺先生复信——本期“名人书简”栏目,刊发的就是这封回信。

  在信里,汪先生耐心为“家明同志”补充了相关缺漏的资料,谈了对评论和论文写作的意见,临了还不忘幽上一默。其中世风与观点,颇值得体味。而大学生汪家明毕业以后投身出版界,策划出版了著名的“老照片”丛书,并先后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社长、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等。

  

家明同志:

  收到你的热情的信。因为参加优秀短篇小说授奖的会,稍迟复,甚歉。

  你对我的作品推崇过甚,愧不敢当。不过你所用的方法——从历史的角度评价一个作者,我是赞成的。只有从现代文学史和比较文学史的角度来衡量,才能测出一个作家的分量,否则评论文章就是一杆无星称,一个没有砝码的天平。一般评论家不是不知道这种方法,但是他们缺乏胆识。他们不敢对活人进行论断,甚至对死人也不敢直言。只有等某个领导人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们才找到保险系数最大的口径,在此口径中“做文章”。所以现在的评论大都缺乏科学性和鲜明性,淡而无味,像一瓶跑了气的啤酒。

  从你的信看,生气虎虎,我相信你是可以写好你的毕业论文的。

  我的近作除所开目录外,尚有:

  《塞下人物记》                          《北京文学》80年

  《天鹅之死》                            《北京日报》81年

  《黄油烙饼》                              《新观察》80年

  《鸡毛》                                《文汇月刊》81年

  发表在哪一期,已记不清楚。

  82年所写,除《皮凤三楦房子》,尚有:

  《王四海的黄昏》                   将刊于《小说界》五月号

  《鉴赏家》                       将刊于《北京文学》五月号

  《钓人的孩子》                           《海燕》近期刊出

  81年5月以前的(作品), 都已收入北京出版社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包括《黄油烙饼》和《塞下人物记》)。这个选集大概四月可以出版。出版时我大概不在北京(下月初我将去四川),如样书寄到,我当嘱家人寄一本给你。你的论文将于五月底完成,希望能在这之前寄到。否则,你只好就已看到的几篇来立论了。

  评论我的文章,除已列者外,尚有:

  《读受戒》                       唐挚,《文艺报》,何期失记

  《是诗?是画?》                     宁宇《读书》今年年初

  我自己写的创作谈,尚有三月号的《花溪》上的《揉面》。

  六十年代写的三篇小说:《羊舍一夕》(62年《人民文学》)、《看水》(63年《北京文学》)、《王全》(63年《人民文学》),都已收入小说选。

  四十年代,48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过一本《邂逅集》。小说选中选了四篇。

  对你的论文,我提不出建议。只是希望写得客观一点,准确一点,而且要留有余地(如拟发表,尤其不能说得过头)。

  预祝你写出一篇出色的,漂亮的,有才华的论文。

  我身体尚好,只心脏欠佳,然似无大碍,希望还能写几年。承关心,顺告。

  你也姓汪,这很好。我大概还有一点宗族观念。不过你的论文如发表,会让人以为为同姓人捧场,则殊为不利也!一笑。

  匆复,即候近佳!

  

  汪曾祺    

  三月廿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