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精神永不老
(2012-07-04 07:10:20)
标签:
陈强张瑞芳黄宗洛逄娱乐 |
分类: 观星 |
“三老”精神永不老
酷暑飞寒讯,六月陨三星:26日,陈强94岁走了,28日,张瑞芳95岁走了,30日,黄宗洛86岁走了。三老均享高寿,但我心理上总感觉他们走得早了点儿。惟愿“三老”精神长在,薪火相传,让真正的艺术滋养大众。
大庆石油工人上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三老”的内容为:“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我觉得,刚刚去世的“三老”都具有“三老”精神。
做老实人。1945年大型歌舞剧《白毛女》排演,起初,陈强想演杨白劳,后来组织上决定要他演地主黄世仁,他不乐意,怕这种角色给自己定型,演了反角找不到对象。经过思想动员之后,陈强接下了这个角色。《白毛女》红了,“黄世仁”也“红”了。结果呢,陈强几乎是老老实实演了一辈子坏蛋。做人的老实态度,让他凝练出喜剧表演的十六字诀:“逗而不厌、闹而不乱、笑而不俗、趣味由衷。”
说老实话。2007年张瑞芳90岁生日,当时,上海卫视为她录制了一期特别节目。节目中,当听到大家以“不平凡”形容她的一生时,她连连摆手,“不不,我觉得很平凡,真的,我总感谢这个时代,我只是觉得我的一生很幸运。”张瑞芳没有云山雾罩,没有夸夸其谈,她说的是发自内心的老实话。
办老实事。经典话剧《茶馆》,松二爷给我很深的印象,黄宗洛演的。据说黄宗洛为演活这个角色,曾“走火入魔”,不仅学习了旗人的生活习俗,还在腰带上挂上了13件旗人喜欢的烟荷包、鼻烟壶、挖耳勺等挂件。他蓄须留指甲,苦练兰花指,天天在北京隆福寺、地安门一带遛鸟、泡茶馆。时间久了,那些茶客已把他当成了满清遗老。黄宗洛一生在影视剧中塑造了100多个小人物的艺术形象,自诩“百丑图”。虽然他演的角色小、台词少,却常常让人过目不忘。有人说,黄宗洛在向世人传达“龙套与配角的艺术哲学”,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我更要说,黄宗洛传达的还有“老实哲学”,老老实实,不虚不套,一丝不苟,本本分分。
老实是一种境界。首先是老老实实地尊重艺术规律;其次是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三是老老实实地对待名利。正因为有了这些“老实”,才有了李双双、黄世仁、南霸天、松二爷这样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老实,意味着付出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精力,不偷懒,不耍滑,不投机取巧。老实,就是不慕虚名,结结实实,刚刚过世的“三老”,都做到了。热也罢,冷也罢,无论世人怎样看待,他们都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艺术;而不像现在流行的所谓艺术家,唯恐别人忘记了自己,动不动就要炒作出点新闻来,说些不老实话的话,做些不着调的事,让人鄙视。现在还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认为投机钻营者是“能人”,走旁门左道者是“高人”。于是出现了“当老实人吃亏”、“老实人是傻帽儿”等奇谈怪论。这些泛起的沉渣多了,就会扭曲人的本性,污染社会的风气,亵渎艺术的神圣。
老实不是亦步亦趋,老实不是唯命是从,老实不是委曲求全。老实是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悟,忠于自己的体会,忠于自己的人格。老实是求真,讲真话,办真实,做真人。一个人,一辈子老老实实,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很不容易,需要流汗、流泪,甚至流血。
行文至此,想起央视去年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晚会,记者采访原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老伴。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伴怎么评价杨善洲呢?她说:“老实啊,老实啊,就是老实啊。”老伴一下子抓住了杨善洲的本质,不贪,不占,埋头干,老老实实给百姓当老黄牛。百姓记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