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旧如“旧” 守旧则“活”

(2011-11-17 10:18:5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新闻

来自联系点的报告

    荣成拥有全国最集中独具海洋文化魅力的海草房资源,他们不搞形式化保护和过度商业化开发——

修旧如“旧” 守旧则“活”

□本报记者    孟庆军 逄春阶  王红军

    初冬时节,我们三个从小在内陆长大的记者,来到荣成市,初看到在蔚蓝色大海映衬下,如波浪般起伏的栋栋灰色海草房时,恍如走进了安徒生童话。间或,一行行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掠过海草房人字坡形屋顶。

天鹅来过冬,我们来采访。     

       “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成了文物”

  “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覆顶,海草含盐量大,住着冬暖夏凉。海草还有防虫蛀、防霉烂,阻燃等特点,因而海草房寿命长,最长的达500年。据我调查,荣成市是全国海草房最多的地方。”荣成市民俗研究者于迎雨说,“19916月,海草房曾经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与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楼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40年前,海草房曾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但随着日侵月蚀和人为因素,导致这一独特的海洋文化村落景观,在许多地区逐渐消亡。记者在荣成发现,该市现在的海草房有23000多户、95000多间,分布于21个镇、街道办事处的317个村,年代最长的在300年以上。它们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千里海岸线上。

    119上午,记者来到宁津街道办事处所前王家村,映入眼帘的200多栋灰色海草房,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村头一棵200多岁的朴树,与斑驳的石墙、灰色海草房顶一起,构成一幅巨大的风景油画。大型电视连续剧《知情》去年12月曾在此取景。

    我们走进一栋海草房的三进院落。这原是村里大地主的老宅子,在土改时分给四户人家。78岁的宁正复住在这座三进院的“客厅”,他回忆说:“当年搬进来的时候,我只有10岁,现在都住了60多年,但基本上没有维修过,还跟分房时一样结实。”

    “客厅”之后,是68岁的周殿雲的房子,灰色的屋墙下半部是做工精细的石条,上半部则是青砖,青砖上雕刻的图案是:“喜虫”之上加一朵“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我18岁嫁过来,在这儿住了50年了。冬天不用生炉子,夏天太阳晒不透。如今,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成了文物。”

    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进村,六间保存完好的海草房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是解放前的一所小学。83岁的毕远木说:“这所学校快100年了。我在这里读到完小。可以说,当时在我们宁津,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好的学校。”

   “今年年初,我们村又进行了‘历史文化名村’的验收。”东楮岛村村委会主任王本胜说,“我们有170多户居民,有137户住的是海草房,每户都进行了编号登记,建立了相关档案,不能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每年都要进行检查。

    有个渔村,要搞社区卫生大检查,某部门要求将海草房的石头墙壁粉刷一新。但村民拒绝了。“不吃子孙饭,不穿子孙衣。父辈留给我们的海草房,一栋都不能动。”这已经成为好多渔民的共识。

诚如文化学者张松所言:“守旧亦如创新,有时甚至比创新还要艰难。”保护海草房,不仅涉及过去,其结果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及其后代子孙。

“我住海草房,政府拿钱修”   

成山镇耩后村的鞠庆远介绍,他们村海草房还有40多栋,最老的海草房有300多年了。“现在的海草房多是老人居住,年轻人都不愿意住这样的房子了,有的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政府提出保护最好了。我住海草房,政府拿钱修,房子就原原本本留给子孙了。”

    市文体局副局长李晓东介绍说,2006年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凡是列入保护范围的海草房,都可以申请补助资金维修保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海草房的维修至少能够补贴一半,有的农户维修一次就能补贴七八千元,老百姓一下子就动心了,他们都愿意去保护海草房。”   

1110,记者走进港西镇巍巍村。这个村有560栋海草房。以前,家家户户捕鱼的作业方式,已经被大型渔业公司代替,废旧的渔网就成为了海草房的“保护网”,以遮挡风吹日晒和麻雀的侵扰。

    村民刘玉启是省级非物质遗产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他从2002年开始,就呼吁、动员同村的老百姓保护海草房,“建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是手工。现在的海草资源几近枯竭,一斤三四块钱,造一栋房子就需要上万斤海草。我现在主要精力是修缮。”

    政府出台补贴修缮海草房政策后,刘玉启的业务量大增,仅在2009年,就跟3名工友一起,修缮了140多间海草房,这些居民总共得到了4.3万元的补偿。刘玉启说:“2008年修缮海草房小工一天45块钱,现在涨钱了。每天管吃管住工钱是150元。海草房是老祖宗代代传下来的,工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啊。”    记者了解到,在荣成当地,现在仍活跃着近20支建造修缮海草房的队伍。但刘玉启不无忧虑地说,熟练的苫匠还是很少,尤其是年轻人没有愿意学苫匠手艺的。

    海草房修旧如旧,与海草房融为一体的大街小巷,也修旧如旧。宁津所前王家村村支书宁大永说:“我们村原来想把道路硬化成水泥的,但还是听了专家建议,将沙土路简单整修,不破坏原貌。”记者看到,小渔村的胡同全是沙土路,而外面的新型社区则是水泥路。

   “如今,到荣成看海草房、拍海草房、画海草房、住海草房的学者、游客已经很多,他们为什么走很远的路过来?走在沙土路上探查海草房,才真正找到历史的感觉。”荣成市文物管理所所长乔文江说。

            从“静态传承”迈向“活态传承”    

  108,记者来到今年五一开馆的“渔家傲—荣成人与海”历史文化展馆。最引人注目的是,海草房展区。苫匠复制了两座海草房民居,一座是小康之家的样式,一座是贫穷人家的样式。

    记者看到,在展区里有整个海草房建筑工艺的流程介绍。还有制作海草房的拍板、插板、泥版等工具,还有大叶海苔草、绵槐条、帚条、麦秸杆等。

    在海边的“荣成千里海疆半月形文化长廊”里,三两栋复制的海草房,隐于绿树之间,静静地听着涛声,记者看到好多游客以海草房为背景拍照。

   “历史文化展馆里的海草房、文化长廊里的海草房,渔村里的海草房,都是静态的,具有文化标本意义。这是静态传承,而我们现在正向活态传承转变。通过对海草房民居实行保护与适当开发利用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独具海洋文化魅力的古村落景观带,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金饭碗’。”荣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瑞英说。

    在暮色中,记者走进寻山街道嘉鱼旺村,炊烟从海草房屋顶上袅袅升起,渔村抹上了一层诗意和神秘。

这个村有168栋海草房,有17户愿意拿出海草房来作为文化旅游开发。其中,村里协调,拿出两栋海草房作为渔村生活展室。准备开发的海草房,外观是古老的原貌,这就保留了渔民记忆中的场所感,但是内部设施和生活条件则是现代的,设施甚至可达到星级宾馆的标准。  

寻山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陈士林说,文物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并不冲突,可以齐步推进。“比如在嘉鱼旺村,可以发展体验式休闲旅游。外地来的游客在海草房住一晚,早上出去赶海、钓鱼,当一天渔民,体味一下耕海牧鱼的传统渔家生活。”

   记者了解到,以海草房资源为依托的寻山梦海旅游休闲合作社已于今年6月成立,目前正在有序运行。

20111117大众日报见报稿 

 

海草房:原原本本留给子孙

 

  初冬时节,来到荣成,看到在蔚蓝色大海映衬下,如波浪般起伏的栋栋灰色海草房时,恍如走进安徒生童话。

  “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覆顶,海草含盐量大,住着冬暖夏凉。海草还有防虫蛀、防霉烂,阻燃等特点,因而海草房寿命长,最长的达500年。据我调查,荣成市是全国海草房最多的地方。”荣成市民俗研究者于迎雨说,19916,海草房曾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以各地特色民居为主题的系列邮票,与北京四合院、云南竹楼等并列为中国21种传统特色民居。”

  40年前,海草房曾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但随着日侵月蚀和人为因素,导致这一独特的海洋文化村落景观,在许多地区逐渐消亡。荣成现有海草房95000多间,分布于21个镇、街道办事处的317个村,年代最长的在300年以上。

  119日上午,记者来到宁津街道办事处所前王家村,映入眼帘的200多栋灰色海草房,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村头一棵200多岁的朴树,与斑驳的石墙、灰色海草房顶一起,构成一幅巨大的风景油画。大型电视连续剧《知情》去年12月曾在此取景。

  我们走进一栋海草房的三进院落。这原是村里大地主的老宅子,在土改时分给四户人家。78岁的宁正复住在这座三进院的“客厅”,他回忆说:“当年搬进来的时候,我只有10,现在都住了60多年,但基本上没有维修过,还跟分房时一样结实。”

  “客厅”之后,68岁的周殿雲的房子,灰色的屋墙下半部是做工精细的石条,上半部则是青砖,青砖上雕刻的图案是:“喜虫”之上加一朵“梅花”(寓意“喜上眉梢”)。“我18岁嫁过来,在这儿住了50年了。冬天不用生炉子,夏天太阳晒不透。如今,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成了文物。”

  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一进村,六间保存完好的海草房就进入我们的视野。这是解放前的一所小学。83岁的毕远木说:“这所学校快100年了。我在这里读到完小。

可以说,当时在我们宁津,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好的学校。”

  “年初,我们村进行了历史文化名村验收。”东楮岛村村委会主任王本胜说,“我们有170多户居民,137户住的是海草房,每户都进行了编号登记,建立了相关档案,不能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每年都要检查。”

  有个村,迎接社区卫生大检查,被要求将海草房的石头墙粉刷一新。但村民拒绝了,“不吃子孙饭,不穿子孙衣。先辈留给我们的海草房,不能动。”

  成山镇耩后村的鞠庆远介绍,他们村海草房还有40多栋,最老的海草房有300多年了。“现在的海草房多是老人住,年轻人都不愿住这样的房子,有的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我住的海草房,就是政府拿钱修的,这样,老房子就原原本本留给子孙后代了。”

  市文体局副局长李晓东说,2006年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凡列入保护范围的海草房,都可以申请补助资金维修保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海草房的维修至少能补贴一半,有的农户维修一次就能补贴七八千元,老百姓一下子就动心了,他们都愿意保护海草房。”

  1110,记者走进港西镇巍巍村。这个村有560栋海草房。以前那种家家户户捕鱼的作业方式,已被大型渔业公司代替,废旧的渔网成为了海草房的“保护网”,遮挡风吹日晒和麻雀的侵扰。

  村民刘玉启是省级非物质遗产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他从2002年开始,就呼吁同村的老百姓保护海草房,“建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是手工。现在的海草资源几近枯竭,一斤三四块钱,建一栋房子需要上万斤海草。我现在主要精力是修缮。”

  政府出台补贴修缮海草房政策后,刘玉启的业务量大增,2009,就跟3名工友一起,修缮了140多间海草房,这些居民总共得到了4.3万元的补偿。刘玉启说:2008年修缮海草房小工一天45块钱,现在涨钱了。每天管吃管住工钱是150元。海草房是老祖宗代代传下来的,工艺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雨后提水
后一篇:坐不住的感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