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信念的重树——评孙慧芬的《秉德女人》

(2011-09-18 16:41:51)
标签:

转载

分类: 论文

[转载]信念的重树——评孙慧芬的《秉德女人》

   

很喜欢辽南女作家孙慧芬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大多采用的是辽南庄河地区的带有海蛎子味的方言,再加上让人熟悉的辽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自然风土,世俗人情。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如一位农家大姐在向你娓娓道来庄河农村的那些人和事;她的作品中尤其爱关注女人的心理和感受,如《歇马山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上塘书》等;还有,她的作品中让人着迷的是那散文化了的诗一样的语言,如《上塘书》中的开头“上塘这个世界,一旦进入日光的照耀之下,一个清晰的、湿漉漉的村庄,便像刚从蛋壳里蹦出来的小鸡,活脱脱地诞生了”。如《秉德女人》中的“周庄是一个很小的村庄,不过二十几户人家,它们缀在一条弯曲的田野两侧,就像佛爷手中的一串念珠。”

30多万字的《秉德女人》确实是一部史诗式的巨著,读她让人想到了陈忠实的《白鹿原》。故事中讲述了居住于大连庄河县周庄中申氏家族的一家四代人以及相关亲戚邻居,从晚清至于文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一个女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朽迈,平凡琐碎而又波澜壮阔。一个伟大的女人,不断被风雨侵蚀,又不断地顽强地重树对生活的信念,如一棵辽南地区常见的老骨花,野火不尽,春风中依然盛开。

小说是不能缺少生动的细节和审美物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物象符号之间,存在着如影相随、相辅相成的关系。《秉德女人》中有代表性的物象很多,如梳妆镜、绣着世界地图的绸缎,戒指和漱口盂,如大海、海风、日光、月光和星星等。这里我只想说说其中的三个。

一个是星光,星光在小说最开始出现的是开头:“比海盗眼睛还要明亮的星星”,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星光不不出现,多是“闪烁的星星”,直至文章最后“海水像绸缎一样在天底下漂浮,上边闪烁着刺眼的星光……”,星光由“明亮”到“闪烁”进而到“刺眼”是现实还是那无所依托的信念?

第二个是绣着世界地图的绸缎,这个绸缎来自于16岁花季的学徒经历,是少女向往美好和自由的梦想,而这个梦因被土匪秉德掳掠而梦断花季。以后的岁月虽然又被秉德女人一次次拾起完善,但终究被生活摧折而不知所终。一个女人,为了逃避父亲跟父亲去教堂而走上了不归路,而后命运又游移在“富人的党”和“穷人的党”之间,始终不能逃脱父亲的魔咒:为终身的食物而劳累。

第三个是戒指。它伴随秉德女人的一生,贯串文本始终,或隐或现,失而复得。作为锁链的另类隐喻,决定了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身份位移,需要经过一番从女孩到妻子以至于母亲的变迁。最重要的在于戒指携带着死婴精魂的神秘气力,具有未卜先知的法力。从先知先觉、鬼魂附体到世事无常、难以掌控,戒指的法力不断衰退,女性抗拒历史魔法的能力也不断消泯,本身即意味着“新中国”的历史清算,有些过分地将民间伦理置换成阶级伦理。辗转其中的母亲,何以维护她那覆巢下的完卵以及日趋冷漠的血缘关系?戒指的预知、招魂气力,比诸“革命”的威力,实在弱小之至。直至文章最后,走投无路的秉德女人还是紧紧抓住那枚戒指,如同命运中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再次握住它,自言自语道”。一个早已失去了自己本名的女人,一个不断重树信念的女人,在世事无常的命运面前仍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

0

前一篇:提水
后一篇:雨夜提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