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杨副县长一辩
(2011-08-03 13:39: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星 |
我为杨副县长一辩
湖南省通道县几名官员参与了将于8月上旬上档的电影《通道转兵》的拍摄。在这部主旋律影片中,通道县常务副县长杨少波扮演任弼时。结果,引起一片骂声。我不认识杨副县长,杨副县长应该也不认识我。但我要为杨副县长一辩。
官员与演员,分属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要求,但都是“员”,也即说,都是人,都是一个团体中的人。有了这个共性,也就有了换位、“客串”的可能。比如里根,能当演员,也能当总统;施瓦辛格能当明星,也能当州长;相声演员牛群,能说相声,也能当副县长。等等。但倒过来,官员当演员的,却凤毛麟角。这个现象很值得研究。所以,杨副县长能“客串”演员,真不简单。他走出了可贵的一步。他的“客串”有启示意义。
首先是部分地破除了官本位观念。长期以来,在各个层次上,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做官,就得有个官样子,就得有威,没有威,就不像个官儿。就跟曾国藩告诫儿子纪泽的箴言:“走路宜重,说话宜迟。”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张扬个性,要八面玲珑。尤其不要有爱好,有了爱好,可能就影响仕途。等等。杨副县长在“客串”这一点上,就不像个传统官员,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某一时间段,克服了官本位思想。他了不起!
其次是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自己。因干记者,接触官员多,我发现官员们个人空间很窄仄,在一个县里,县委书记、县长的晚餐,那还叫晚餐吗?就是走马灯!光陪客就很累,一桌一桌地走,赶场子,哪个桌转不到,都不行。国家部委、省、市领导下来视察,你不到场,行吗?你还想不想干了?应酬太多太难。官员是官,更是人,不能一天老皱着个眉头,他也需要生活,需要放松,需要跟媳妇说个体己话。工作之外,可以去干自己想干而又格调高雅的事,比如客串个演员什么的,这不过分吧?我想杨副县长,穿着旧军装,扮演任弼时,那一刻是轻松的,愉快的。没当过任弼时那么大的官儿,体验体验,还不行吗?
第三,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官员素质。我们的官员现在素质都很高,博士、硕士很多,但也有的综合素质欠一点,比如讲话,有些官员离开讲稿,就不会说话,就连套话,也得照着稿念。还有,有些官员讲很重要的话,但不吸引人,为什么?这里面有个讲话技巧问题。有的官员讲话就具有很强的鼓动性,这种能力,是一个优秀官员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在讲话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需要锻炼,比如,像杨副县长那样,客串个演员角色,面对公众来“秀”一下,也许慢慢脱稿就能讲话了。
第四,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亲和力。我尊敬的老领导、大众日报前副总编辑、干瘦的 于冠深先生写过一篇杂文叫《人之毛》,大意说的是,人身上可生出有形之毛,还可生出无形之毛。这种无形的毛是社会毛,心理毛。就无形毛而言,群众身上无而领导身上长,大体是两种。其一,曰“瘆人毛”,这种毛,使得被领导者或多或少地产生“怕”的感觉或情愫;其二,曰“离水毛”,这种毛,使得群众对于领导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于先生的“二毛论”,很新颖,但说的是个老问题,即干群关系问题。要去除“二毛”,官员必须有亲和力,克服官僚主义。杨副县长参与的电影是跟本县历史有关的,当本县百姓在银幕上看了杨副县长演的本地事儿,肯定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亲和力。
当然,我赞成杨副县长“客串”有个前提,必须是业余时间,工作时间不行,工作时间得执政为民。还有,不能利用公款喝酒庆贺,比如演了一场戏,高兴地拍着导演的肩膀说,来,咱喝个酒庆贺一下。这不行!第三,不能动用公车,你去演电影,得开你的私家车。一句话,你演电影,不是副县长在演,而是普通公民,是业余行为,不能动用公权力。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了,混了就容易犯错误。当然,如果县里有决议,为了促进县旅游事业发展,决定要你参加演出,则另当别论。
济南市为让市民喝上泉水,专门在黑虎泉边上建起接水处。我去提水,经常碰到几个厅级官员,不过都是退下来的,他们满头大汗,很卖力地扛着水桶,看不出有半点厅官之质。有一次我问一个老厅长,你干厅长时怎么不提水?老厅长答:在位的时候,一是没时间,二是觉得提水不大符合身份,让熟人看着笑话。看看,这就是有个架子问题。厅长不当了,架子放下了,喝着用泉水泡的茶,挺恣。其实呢,干着的时候,提两桶水怎么了?谁又在乎你?这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我直言不讳地“批”着老厅长。老厅长说:说得对,我还算好的,还有一些退下来的领导,架子还端着,你说说,累不累?
当然,官员“客串”演员,有时还真得注意一下身份,毕竟你是官员,有些角色最好别演,比如西门庆、南霸天、黄世仁等欺男霸女的坏角色就最好别演,这些角色演了,容易产生不好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