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上书房”
(2011-02-18 07:49:07)
标签:
家居贾平凹陕北上书房古炉文化 |
分类: 专访 |
逄春阶
书房在西安某小区,十三层楼的楼顶,连阁楼加上的话,面积有 150平米。第一印象,没大看到书,倒是满眼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佛像,木雕,盆盆罐罐,石碾子、书法作品等。走路得小心,一不留神,就可能碰到什么古董。
贾平凹在忙着接待客人,他对我们说,你们可随便看。我们看到,这里面的东西,体量上多是大个头的,大罐、大瓮,黑陶大罗汉,大石马头,卧在地上的木质大青蛙,卧在水里的金质蛙,还有竖着的大拖把一样的大笔。等等。就连几案上的烟灰缸也其大如盆。看着这些东西,顿生拙厚、古朴、旷远之感,禁不住遥想起汉唐气派。诗人、华商报记者王锋说:在老贾眼中,大罐便是大观、达观,其中有个巨型汉罐,平日用来点香和弹烟灰,主人“气派”如是,由此可见。上书房中有不少蛙形器物,有一巨型木蛙,卧在上书房正中的地板上,有一金蛙,放在白瓷盆内的水里,蛙、凹谐音,想贾平凹写累了,盯着这些跟自己亲近的物件,就放松了筋骨。
书房,就是贾平凹的创作作坊,我们注意到,在博古架上,他书着“风起云涌是龙升之时”“我有使命不敢怠”等警示自己的语言,还有“今生有债都还遍,唯欠梅花数行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刺激自己诗意的诗句。就是在这样的书房里,贾平凹写出了近期的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就有《古炉》。他说:“写长篇是慢活,保持写作状态又要把握住节奏。我的杂事很多,而我在写《古炉》过程中除过一些必须参与的会议、活动和家事外,我尽量拒绝一些可去可不去的场合,拒绝一些可干可不干的事。这些年里,六七次出国都谢绝了,一些必须去的大活动和会议我都带着稿子,晚上书写。在西安的日子,每早八点前必须到书房里,写到中午11点,11点到12点接待来访人,中午睡一觉,起来写到下午5点,5点到6点又待客,基本生活规律就是这样。有时写顺了就特别愉快。写不顺有各种原因,有时就不知道怎么个写法了,有时故事不知道怎么延续,有时想不到好点的东西。写的时候要没有感觉,作品肯定就没意思。要是哪天写得特别有味道,就特来劲。灵感来了嘛,就很愉快,一般一天能改好五千字,特别顺当就能写到八千字。有时就两三千字,太忙就放下。三年左右短的文章都没有写。
采访结束时,看到“上书房”门口,贾平凹画着一个门神,上面一行字:“我家主人在写书,勿扰”。那门神憨态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