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揣想百年老照片

(2010-11-14 16:58:31)
标签:

青岛

二伯

景芝镇

逄氏重修族谱序

文化

分类: 逄氏家族

          揣想百年老照片

          
揣想百年老照片

 

                                逄春阶

638年前,我的祖先从直隶省(今河北)枣强县跋涉数千里来到安丘景芝,依西岭面浯河而建成一个自然村落。好像被历史遗忘了一样,这个封闭的村落直到今天依然封闭着。我始祖的坟茔在逄家庄村北,周围环绕着他子孙的坟茔。每次回家扫墓,我都揣想那些逝去老人的模样。可是中国有照片的历史也就百年左右,穷乡僻壤的小村落,哪里会有这样曾经象征文明的东西。

    200844,我又从济南赶回老家扫墓。站在曾祖父的墓前,突然有个想法,曾祖父生活的年代该有照片了吧?他有没有照片呢?他长得到底什么样?带着好奇和疑问,我来到年愈八旬的二伯家,二伯从墙上取下一副边角都破了的照片,递到我手里,说:“你来得真巧,这张照片是我刚刚找到的。坐着的是你老爷爷,站着的小孩子是你三爷爷。”

    清明节前,二伯清理旧书卖给收破烂的,在随意翻动的书页中,发现了这幅照片。“这样照片能留下来,就是万幸的。‘破四旧’时,咱们家烧了好多古书,也烧了好多照片。”我捧着这张老照片,仔细端详。这大概是曾祖父留在人间的惟一的纪念物了,也大概是我们这个封闭村落留下的比较老的纪念物了。

    倘若破四旧时,照片被烧掉,倘若1974年我们老家发洪水时,照片被冲掉(当时,我们村里的好多房屋都被冲掉了),倘若这次二伯不仔细,照片被卖掉,倘若……,我曾祖的模样,就永远不知道了。

    查《逄氏族谱》,我曾祖名讳凤翥,字海峰 ,擅中医妇科。我祖父逄玉麟在《重修族谱再序》中说:“吾父讳凤翥公,前清之邑庠生,文学虽不渊深,而于公义毅力颇有众望,不幸有德无寿,五十而逝。”看照片上的曾祖父,已经留起了长长的胡子,显得很苍老,其实,还不到五十岁。祖父在《逄氏重修族谱序》中说重修族谱时,“吾父凤翥公端楷缮写,经寒暑春秋,始克告成。”我见过曾祖父缮写的族谱,字写得从容不迫,一丝不苟。二伯说也没见过我的曾祖,他只听说,凤翥先生某年阴历的八月十四去出诊,身染霍乱,三日后去世,撇下四男四女。二伯还说:“邑庠生,就是秀才。有句谚语:‘秀才学医,入笼抓鸡’。只有精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领会中医的精髓,这样的‘秀才’学起医来,就像到笼子里抓鸡一样,伸手可得。”曾祖擅妇儿科。

    站在我曾祖前面的三祖父,名讳玉璋,字德符,一八九0年八月初十日生。从照片上看,三祖父也就10岁左右。如果按13岁计,这张照片也105年了。我的三祖父,跟我的祖父一样尊祖训,承家教,赍悬壶之志,后成当地名中医。

    这张照片是在哪里照的?可以肯定不是在家中,因为100多年前拍照,都是在照相馆。照相馆的道具是德国座钟和西洋茶几和桌巾,我猜测,可能是在青岛,我家安丘景芝镇离青岛也就100多华里,曾祖行医曾经到过青岛。也可能就在景芝镇拍的。景芝镇很早就有德国教堂,1980年我上初三时,德国教堂还没拆,当时成了学生宿舍,景芝是个古镇,开放很早。

    我的同事,齐鲁晚报摄影记者徐延春说,山东最早的照相技术,从三个方向过来,一是青岛,因为开埠早,受德国人和日本人影响。二是天津,三是沿运河过来。当时照相室内采用自然阳光,遇到强光时则用白布遮挡,阴天时曝光时间很长,修版也全部采用自然光。那时照一张相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自然光很难掌握火候。

    遥想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头戴黑缎便帽、身穿马褂、长衫,脚蹬厚底布鞋的曾祖,忽然就来了兴致,跟自己的三子,去照了张相。不知当时我们小村里的人是怎么看的。当时照这样的一张相应该很昂贵,不知曾祖当时因何而赶了一下时髦。当年,好多人怕照相,因为担心灵魂被摄了去。当时没有彩照,照相馆有时就给相片上的人脸涂上一层红颜色,结果,有人看了惊呼,坏了,照相把血都照出来了。

    看来,出生在山东省偏东南的一片平原上的曾祖,并不是我少年时想象的那样,儒腐、顽固,他骑着毛驴在安丘、高密、诸城三县行医的间隙,还试探了一点西洋文明,我以前把曾祖想得太简单了。其实,我永远也不知道曾祖当时的想法。据安丘学者牛鹏志先生言,他从林卫成先生《安丘百家姓》中见到过曾祖父的著作《行医杂记》。不知这本书在何处?

    我的高祖、曾祖、祖父、伯父都是中医,都写一笔好字,到我这辈,就没有学的了,我堂哥春汇,学了西医,算是跟“医”沾了点边。我这次回去,他拿出我祖父手抄的医案来看,看着发黄的书卷,看着祖父清秀的字体,看者堂哥春汇头上的根根白发,我感慨不已。

   我曾祖有27个曾孙,在习医上,我们都对不起老人,他的医术几乎失传。我们的“中医世家”已经名不副实。我当时报考学校,可能是因为行中医的祖父划成右派,文革中又受到批斗之故,家人竟然没有一人提醒我学中医,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2008627日改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节与花
后一篇:冬日提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