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咬”住武松不松口
(2010-11-11 07:45:29)
标签:
孙镇业安丘山东快书武松文化 |
分类: 观星 |
孙镇业自己多次说,如果没有快书,他可能一生就在安丘凌河镇的小村子里终老一生,他小时候曾听到家乡一位颇有名气的山东快书老艺人说快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可那老艺人宁给十万钱,也不把艺来传,孙镇业只得“偷艺”。天长日久,孙镇业还真偷来了绝活,12岁那年,孙镇业代表学校演出,让街坊四邻都吃了一惊。1960年,山东省曲艺团招生,16岁的孙镇业背上二斤地瓜干步行七十多里到潍坊应考,结果还真考上了。以后他拜著名快书艺术家高元钧为师。从此鸳鸯板就成了的身体上的一个“器官”。
孙镇业的贡献,我觉得就是他用快书塑造了一个活“武松”形象。平时一说起武松,大家自然就想到孙镇业,一说起孙镇业,就马上联想到武松。用一生来塑造一个艺术形象,这股拗劲很值得我这做晚辈的学习。安丘人拗,孙镇业是个代表。武松摁住老虎不松手,他“咬”住武松不松口。我看过他表演武松的视频,那种味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已经达到了一种化境。他俨然就变成了武松,那股冲天的精气神,不正是山东大汉的骨气和正气吗?
孙镇业为让山东快书传承,到处化缘,跟企业家交朋友,自言是“套近乎”、“别有用心”,见企业家高兴了,堆上笑脸,插个空,苦口婆心地推销自己,目的就是让企业家掏俩钱,搞快书比赛啊什么的。我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访,孙镇业是笑着说的。我想孙镇业这样做的时候,心里肯定不痛快。他是骨头里有钢的硬汉子,他能这样“软”,自有苦衷,传承一门艺术,竟如此之难!对这样的艺术家我们要善待他们,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艺术,就是守护一种精神。
孙镇业和快书有缘,他也让快书“中兴”。山东快书的灵魂性人物走了,他走得太匆忙,如果再活十年二十年,他会为快书做很多很多事情,这真是个不小的损失。我以有孙镇业这样的老乡而骄傲,真诚悼念他。他太累了,希望他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