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010-06-24 17:42:03)
标签:

文化

分类: 日记

62224日,在曲阜西苑住,一进去,几乎到处都有儒家文化的痕迹,无论是对联、还是小亭,书画等等。在房间里,比如在淋浴间,帐子上就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曲阜真是太古老了,我跟同去的人说,街上的每块石头、每棵千年古柏都能背《论语》啊。

 

  一边看球赛,一边搜罗各家的解说,就教于各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近人杨伯峻译文:“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一、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二、钱穆《论语新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一说:里,邑也。谓居于仁为美。又一说:里,即居义。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今依后说。

  择不处仁:处仁,即居仁里仁义。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焉得知:孔子每仁知兼言。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得为知。

  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凡《论语》论仁诸章,学者所当深玩。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

 

三、一个中国基督徒读《论语》之“里仁为美”:

 

  “里仁为美”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是心灵美。这里的“里”字,是以……为邻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与仁者为邻,是一件美事。而这里的美,也不仅仅是审美意义上的美。

 关于这句话,郑玄是这样注解的,他说:“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郑玄说:“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这里的“知”即“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智者,在他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一定会考虑与他为邻的人是不是仁者。一个不会选择有仁德之人为邻的人,算不上的智者。

  中国儒家非常懂得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如像流传十分广泛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就是生存环境的问题。我们讲伦理道,讲人的美德,这一切是需要环境的。人身上美善的东西,只有在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中,才会显示出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美善的东西是培养不出来的。

   为什么人今天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中国人身上丑陋的东西表现得太多呢?因为我们今天生活的环境,往往不利于美善之品行的培养。(作者:严锡禹)

 

《论语别裁》(南怀瑾 “解释是: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照三家村学究的解释就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真不知道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人君子,对“择不处仁,焉得知?”他们解释说:“我们选择一个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里的当中,这个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聪明人。”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大家都是笨蛋!对于这种解释,刚才批评过了,这是三家村的学究们的解释。

   现在依照我们新三家村学究的解释,“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这个“里”字应该作为动词看,当然也指居住的地方。但是居住的地方,有处的意思。“居、住、处”在古文中,有时是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动词。我们读春秋战国时代著的书,经常看到“居”单独一个字。我国古代没方桌子,没有椅子。日本人的榻榻米,是我们中国去的,由秦、汉到魏,都还是席地而坐。魏晋以后才从西域传进椅子来。唐代以前我们还看到一句话——“据胡床而坐”,胡床就是椅子的初形,从西域过来的。我们中国文化,许多名词有一胡字,如胡椒,一看就知道这样东西是外来的;不是“胡”就是“蕃”,蕃茄就是外国来的。后来又加上“洋”,如脚踏车是外国来的,四川人叫“洋马儿”,甚至如病名“洋梅疮”也是外国传来的。在明代以前,我国的医学书籍上,没有看过这种病,可见这是从外国传进来的,而且开始由广东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称作“广疮”。

    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就了解居、里的意义就是“自处”,“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自处之道”。再明白点讲,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现在讨论“仁”。说到仁字,孔子学问的中心来了,头大的问题来了。上面三篇中,第一篇学而时习之,学的是什么?学的是仁。“仁”是什么?两千年以来,莫衷一是,这真是一个大问题。

   第一,题目的里仁。自处于仁,里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自心是“体”,处于人之间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为,用则是发挥的作用。所谓自处就是自立,所谓处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谓“菩萨”之道,自立立人就是菩萨,这是梵文“菩堤萨埵”的译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等于中文的圣贤,名称不同而已。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讲到“吾道一以贯之”,换句话说,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用。所以说仁只是行为,只讲用不讲体,不讲内心修养,也错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说,仁就是在那里静坐,养性谈心为仁,不讲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错了,应该体用一贯。

   第三,在《述而》篇里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点是孔子讲学问的中心纲要。这也是他“一贯”的道理。但在《颜渊》篇中却提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彻底语。这些资料,我们要先了解,以后再研究这篇的本身,最后把结论沟通起来,大家就可以豁然贯通了。

                              里仁为美

    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里仁之美,美在人文,即西人所谓人文环境。孔子似乎不太看重自然环境,而将人文环境列为首要条件,这正是儒家人伦至上的体现。人依赖物质而生存,而人的成长与需求则远远超越了物质层面,孔子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仁”,其深邃之处在于洞悉了人的非生物属性本质,所谓“以人为本”其实是非常深刻的命题,它所关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今人虽不齿于言利,但求利必以其道的古训仍然最为切要,而人性之道,当自“里仁为美”择善而从,择仁而处为始。(摘自《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第6期  汪焰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