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发现”文化的价值
——山东文化建设与发展扫描之一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自8月9日晚我国首部大型海景实景演出“蓝色畅想”在青岛国际海洋节首演以来,天天爆满;而此前临沂推出的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更让观者赞叹;以泰山为背景,
再现五朝帝王封禅场景的山水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即将亮相。让市场“发现”文化的价值,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硕果催人振奋。5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新增近百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9.9%。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50亿,施工项目1650个。
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省委书记姜异康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取向和迫切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谋划,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去年以来,省里出台10个推进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市两级设立2亿多元专项资金,扶持转企改制单位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在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支出中,文化和传媒支出55.16亿元,占全部地方财政支出的2.5%,投入总量比上年增长25.1%,高于同期全部地方财政支出增幅。
近年来,我省重点实施大集团带动战略,打造文化企业品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2008年,大众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8.07亿元,总资产达30亿元。在前不久揭晓的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活动中,大众报业集团所属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榜上有名。山东出版集团总资产达84.3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7.32亿元。山东广播电视总台资产总额67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23.58亿元。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是全国最大的民营书业集团,山东“爱书人”是全国最大的音像连锁企业,青岛达尼画家村是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成为“中国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
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途径,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去年底,省直四家文化企业同日挂牌,标志着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泰山出版社有限公司和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分别举行揭牌仪式,这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最新成果。而青岛人民印刷厂股份制改造后,在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山东第一家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文化企业。迄今,全省已有3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文化产业集群凸显聚变效应。济南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长清大学科技园数字创意产业园相继建立,聚集动漫游戏企业143家,完成产值6.3亿元。青岛动漫游戏产业园二期竣工在即,据初步测算,经过五年培育发展,园区入驻企业将达到100至150家,形成50亿元左右的产值和近6亿元税收,直接吸纳就业人数1.5万人。烟台动漫基地已有签约入驻企业36家,其中韩国企业5家。
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刘显世说,今年以来,我省文化产品制造业增速明显。文化产品制造业今年1至5月实现增加值167.4亿元。青岛世正乐器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产品出口41个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加快。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建成四大游览区,形成风筝、木版年画民俗艺术发掘、研究,风筝、木版年画制作、生产、销售,特色民俗旅游全面发展的格局。博物馆旅游业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青岛啤酒博物馆去年实现收入4736万元;张裕博物馆年接待游人350多万人次,收入2900多万元;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总投资4亿元,开业以来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
日前,国务院批准并公布《我国利用世行贷款2010—2012财年世行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山东省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000万美元名列其中。该项目在对曲阜、邹城两市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将对文化旅游业产生良性驱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