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2009-05-05 11:04:50)
标签:

<潜伏>

分类: 专访

“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潜伏》导演姜伟访谈录

                            逄春阶

http://paper.dzwww.com/dzrb/data/20090505/12/images/28.jpg

  从今天起,本报娱乐新闻版推出“一线对话”专栏,该专栏将追踪娱乐焦点、热点,对大家关心的娱乐现象进行个性化解读。具体采取的形式是,让记者跟一线娱乐人物展开对话,进行心灵和思想上的碰撞,从而与读者一起把握和了解娱乐前沿的动向和趋势。敬请关注。

  —— 编者

    姜伟,1962年生,祖籍文登市侯家镇,从小在济南长大。1982年考进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7年后考进北京电影学院,1996年获硕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编剧、导演的作品有《让爱做主》、《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绝对控制》、《浮华背后》、《 潜伏》等,2001年获“骏马奖”最佳编剧奖。

    5月3日下午,《潜伏》导演姜伟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电话采访,姜导今年 47岁,老家山东文登,说话干脆爽快。

    观众思维流向转移了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电视剧《潜伏》成为大家的一个话题。但现在有一种解读,就是把电视剧当成一种办公室政治,当成处世哲学。你怎么看?

    姜伟(以下简称姜):电视剧出来以后,观众思维流向转移了,有的情节被庸俗化理解了。《潜伏》中的办公室争斗,不过占了全剧的五分之一,但是被观众放大了。这种倾向是一种伤害。一个信息出去后,反馈回来是不能预料的,无法掌控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涌来,有价值的信息就悄无声息了。这也正常。人与人的审美趋向差异太大,不可能强求一律。如果都在一个层面上理解,就太糟糕了。但要有基本的判断。而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过去,只能拿现在的办公室来比较,来参照,就得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话题。

    记:大家都在看,看了还引起共鸣,对一部戏来说就是成功。

    姜:40 岁以上的人看,和现在的 80后90 后看是不一样的。40岁以上的人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教育方式相对单一,成长的年代相对封闭。而现在的年轻人对历史不是那么清晰,对现实也不是那么清晰,所以造成判断的简单化、情绪化,随便推理出一个没有论证的结论。这近似于自问自答,其实自己问的时候就已经问了个错问题。当然答案也不会是正确的。

    忽视了政治上的先进性

    记:能简单分析一下《潜伏》跟同类题材影视作品的区别吗?

    姜:现在的好多影视作品,包括一些历史教科书,过分强调我们军事上胜利的一方面,这是事实,明摆着,国民党军就是败了嘛。但影视作品过多强调了军事优势,而忽视了我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也就是政治优势,而这个政治优势是最具摧古拉朽穿透力的,这就谈到信仰问题了。

    记:“信仰”是这部戏的灵魂。我很喜欢主题歌中的这句话:“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

    姜:观众对当时国民党政府腐败不了解,党内军内腐败,低效、内耗,好多影视作品展示得不充分,或者是脸谱化,把反面人物刻画得阴森森的,魔鬼乱舞。其实,他们首先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也有亲情啊。把他们放在人的天平上来衡量,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记:好人和坏人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坏之间有个中间地带。你在这方面着力不少。

    姜:对,把人当人看,然后找出与众不同的那个“不同”。

    强行灌输结果是拒绝

    记:关于“信仰”的主题你处理得很从容。比如余则成是在左蓝牺牲检查遗物时看到《为人民服务》的,他朗诵是带着对恋人牺牲的巨大悲痛的。这就很自然。

    姜:信仰主题尽量收敛,尤其要自然流露。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去强行灌输,灌输的结果就是拒绝啊。灌输就等于给小孩喂药,他排斥,就要吐。把信仰主题藏在戏里,写的时候,拍的时候,都不让他浮到上面来。观众如果没有看到信仰,也可以,你也得到了快感嘛。怎么理解都可以。

    记:这种处理区别于《地道战》、《地雷战》中的民兵看《论持久战》。

    姜:拍摄《地道战》、《地雷战》时,人们的审美和整个氛围是不一样的啊。当时就觉得很好,我们看时,也觉得很好。但如果现在再这样,就不行,因为观众群变了,即使是老观众,心理也变了。当时是备战备荒的年代。现在是和平时期,和谐年代。

    记:你拍戏、写剧本的要求是什么?

    姜:一要好看,二要向上。向上,是我们这个年纪创作者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但好看是基础。你的主题非常向上,但不好看,人家就不看,那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强调好看是第一位的!

    我们这一代跟年轻一代有代沟,年轻人看我们和我们看年轻人是不一样的。代沟彼岸传递的信息,你要仔细捕捉,所以要用眼睛看他们的眼睛,用心灵碰撞他们的心灵,要跟他们对话。

    社会青睐缺失的东西

    记:主人公余则成有钢铁般的意志,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是非常之人。

    姜:他就是个艺术形象。有意思的是,观众一会儿站在戏剧立场上,谈问题,谈剧情;一会儿又站在现实的立场上来拷问剧情。其实这牵扯到一个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问题。

    记:请举例说明。

    姜:比如,好多网友质疑余则成和翠平在一个屋檐下两年,但余则成坐怀不乱的情节。其实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是一个老套子,比如离婚后还在一个房子里住啊,男女合租房屋,等等。对剧作家来说,地球上有一个案例的话,他可以写成一百例,这是戏剧化的需要,需要那样的情节,让观众期待着余则成和翠平的结合,但就是让他们若即若离。让近乎荒诞的男女关系逐渐变得更有生活质感。

    记:余则成情感上的矜持,也为塑造他的形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所有他跟翠平的戏,都在衬托非常状态下一个英雄战胜自己的不易。

    姜:战乱年代,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可能更高一些。现在谈信仰,似乎是相对真空的话题。现在大家更追求实际,有的甚至不是那么积极和浪漫。

    但社会青睐缺失的东西。近些年大家玩命挣钱,因为这是人们之前缺失的东西。现在大家富了,但信仰在缺失。电视剧的价值就是让信仰缺失的群体感受到,问问自己:我信仰什么?

    牺牲不一定单指生命

    记:有些观众对结尾不满。

    姜:这很正常。从戏剧结构上讲,要出人意料,从真实性上讲,它不违背历史真实。翻阅当时的历史资料,确实有余则成那样的特工人员继续潜伏着。

    记:结尾的时候,电视剧有个闪回。翠平怀抱着幼儿,站在山坡上遥望,而余则成则在海峡对岸跟晚秋结婚了。他盯着前面,然后是泪水溢出眼眶,让人产生一种沧桑感。

    姜: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时代的洪流,在洪流中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这就是人生。有信仰的人,一直坦荡地忠于自己的理性认知,这就是与众不同的那个“不同”。

    记:在剧中余则成的旁白是:“每当有人死去,他都要想到自己的价值,他是殉道者。”“为了理想,你要承受这些折磨,这些折磨就是理想的代价,直到死。”“他命令自己必须坚持到最后。”都是很给人力量的话语。

    姜:如果作成大团圆,我认为是对先辈的不敬,他们的牺牲太大了,牺牲不一定单指生命,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观众对那个年代的人,对那种身份的人缺乏了解,对英雄主义有足够的敬仰,但对牺牲精神没有充分的认识。

    记:我还注意有这样的台词:“左蓝给了他(余则成)信念,而信念的力量是翠平给的。”

    姜:就是通过这台词,来揭示人物关系的深层本质。左蓝是余则成的启蒙者,而翠平则是一个共同殉道者。我们不该忘记这些闪光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