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逄春阶
逄春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413
  • 关注人气:1,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爱玲的态度

(2009-03-25 10:11:00)
标签:

倾城之恋

张爱玲

杂谈

分类: 观星

                     

张爱玲的态度

      □ 逄春阶

    电视剧《倾城之恋》正在央视热播,看过张爱玲同名小说的人,大多觉得电视剧没了张味。假若张爱玲看到会是什么态度?编剧邹静之回答:“如果张爱玲在今天,她也会这样写。”
    我看过一个材料。1984年8月,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倾城之恋》公映。到美国洛杉矶放映时,编剧蓬草女士想了解张爱玲对改编的态度。张爱玲没提任何意见,但只提了一点,那就是篇名不能改。我想如她活着看到同名电视剧,可能也会这样说。她自己也编过很多剧本,深知改编三昧。
   我看过多遍小说《倾城之恋》,所以两眼盯着电视屏幕时,小说就时不时出来教训你,倒不如不看小说,直接看电视的好。编剧邹静之说得很明确,电视是拍给没看过小说的人看的。我看电视剧《小兵张嘎》时,也觉得特别扭,是电视剧拍得不好吗?未必。主要是我对电影《小兵张嘎》印象太深了,电影中的嘎子我看了几十遍,可以不夸张地说,嘎子是我童年的伙伴,他跟我一起成长。所以,我就不认可现在电视剧中的那个嘎子。所以,我很理解张迷们看电视剧的苦恼,苦恼在情感上不能接受。张迷们过去看过的流苏,是用心灵滋养着的,现在让电视剧“糟蹋”了。
   张氏作品拍电影惹争议,拍电视也惹争议。为何?影视拍不出张爱玲小说的挽歌特质,尤其是拍不出小说的直觉描写。比如“流苏一进门便不由得向窗口笔直走过去,那整个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到了浅水湾,他搀着她下车,指着汽车道旁郁郁的丛林道:‘你看那种树,是南边的特产。英国人叫它‘野火花’。流苏道:‘是红的么?’柳原道:‘红!’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薰红了。她仰着脸望上去。”这个颇富动感的直觉你怎么拍?这是主人公对画和对颜色的一种直感,读小说时,很美,很让人回味。可是电视剧就没辙了。张爱玲的小说,历史和时代只是背景,情场角力的微妙心理才是其重点。所以,要改编电视剧,必须革张爱玲的“命”。
   微妙的心理不是不能表现,这要看演员的功力了,陈数的气质,我觉得比较符合张爱玲的描述,但是,她的表演技巧还是粗糙,差在对细微的内心感觉的把握。总感觉流苏身上该有更多的“妖气”。窃以为这个角色周迅扮演比较合适,我同意一个论者的看法:“周迅是现实版的白流苏。孩子气的脸蛋和身材满大街都是,原是不起眼的。但周迅偏能把童稚的清纯美发挥到极致。《画皮》里的狐狸精据说原本意属范冰冰,但导演左思右想,还是找了周迅,就冲着‘你看着不像狐狸精’。清纯的外表和勾人的内心,这才是骨子里的狐狸精!”
    邹静之跟张爱玲对“倾城之恋”四字的内涵理解迥异。张理解和描述的是,一对自私的饮食男女在香港沦陷(倾城)大背景下的爱恋,整个色调是冷的,强调的是个人化生存。傅雷先生1944年对小说就有这样的评论:“这样的一幕喜剧,骨子里的贫血,充满了死气,当然不能有好结果。疲乏、厌倦、苟且、浑身小智小慧的人,担当不了悲剧的角色。麻痹的神经偶尔抖动一下,居然探头瞥见了一角未来的历史。”而邹静之理解和描述的是,两个青年男女在倾城背景下,患难与共,革命救国,强调的是群体化生存,整个色调是热的,或者说,是热乎乎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电视剧透出的是当代的审美趣味,透出的是编剧导演的商业考虑和艺术追求。
   我想,如果《倾城之恋》字幕上没了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提示,这部剧不会引起争论,因为这个名字太平常了。可是,它跟张爱玲有了那么点关系,就大不一样了。一切的争论和关注说明,张爱玲还活着。她生前的态度——篇名不能改,透出了一种自信或无奈,她深知,无论怎么颠覆,无论怎么革她的“命”,都是在延续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