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不理睬,但是别伤害——我看黄方毅质疑《黄炎培

(2009-03-11 11:33:44)
标签:

《黄炎培》

杂谈

分类: 观星

                       

        可以不理睬,但是别伤害

                            ——我看黄方毅质疑《黄炎培》

逄春阶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原以为这是胡适所言。可谢泳先生考证,此话是由另外的话演变而来,而且与胡适的原意恰好相反,胡适在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原话是讲哲学的,与历史无关。但原话竟被简化成胡适评价历史的基本态度。我就想,好多观点,好多人物的面孔,不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间被歪曲了吗?
    我想说的是,最近黄方毅质疑电视剧《黄炎培》的事。黄方毅是黄炎培的儿子,他对张铁林扮演黄炎培不满,认为张与黄形神都不像;张的搞笑形象已在观众中固定,与黄的一身正气格格不入,张系英籍,由外籍人演强烈爱国的黄对黄不敬甚至讽刺。该剧无中生有编造某位林姓女士与黄有婚外暧昧关系,污蔑黄人格。黄五十年吃素食,剧中却写黄吃毛血旺。等等。有些看法我不赞同,比如张系英籍,不能扮演爱国的黄,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籍,他能演出黄的爱国,都值得肯定;比如黄不吃荤,剧中有吃荤情节。我的看法是如果吃荤更能塑造出黄炎培这个形象 ,不妨让他吃一次,这都是小枝节。判断这些情节的原则是:它们是不是塑造黄炎培必须的。我同意黄方毅的看法,张铁林演黄炎培是不合适的,在此不赘。
    把历史人物搬上银幕和荧屏,善莫大焉!但是有些影视剧创作者对待历史人物的随意轻慢态度应该引起重视。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齐如山先生的外孙女贺湘善,认为电影《梅兰芳》中的邱如白“毁”了齐如山形象的地方源于电影中的多处“虚构”,我觉得贺女士的质疑有道理;电影《孔子》还没拍就已炒得沸沸扬扬,曾被认为是主演最佳人选之一的濮存昕表示《孔子》剧本不好,甚至孔子被演绎成会武功的,他认为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娱乐化恶搞,他不能够接受。
    5年前我采访作家莫言,他谈到当时张艺谋找他小说《红高粱》改编电影。莫言说,你爱怎么改怎么改,你就是改成“我奶奶”在高粱地里试验原子弹我也不管。莫言为什么是这个态度,因为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历史。如果莫言写的是他的奶奶的真实历史故事,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莫言的态度,我想说的是,历史人物影视作品可能创作起来更难,因为它有历史这个大框框,历史真相是不可动摇的,历史真相只能还原。
    对历史名人的挖掘,我注意到一个共同现象,就是要在身边挖出个情人来 。比如《梅兰芳》大肆渲染的是“梅孟恋”,而不是梅的京剧。《孔子》中要安排一个角色,即孔子的疑似绯闻女主角、被称为荡妇的卫灵公妃子南子。《黄炎培》剧中,要强调某位林姓女士与黄有婚外暧昧关系。现在好多导演离了情爱就没信心,认为观众很肤浅,离开了情爱就不愿看。其实,完全不是。不注重灵魂和精神层面的塑造,不注重历史人物对当代观众的借鉴价值,而是以猎奇心态来刺激观众好奇心理,最后导致的是自绝于观众。
    归到根上,就是拍摄目的了。是单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跟现代社会共鸣的个人精神境界。如果是前者,我无话可说,185年前歌德就对爱克曼说:“才能较低的人对艺术本身并不感兴趣;他们在工作中除掉完工后赚多少报酬以外,什么也不想,有了这种世俗的目标和倾向,就决不能产生什么伟大作品。”
    胡适本来没说那句话,但大家都说是他说的,也就这样流传下去。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对待历史人物,我对影视剧编导们的忠告是,可以不理睬,但是别伤害。这些有定评的历史人物,就像一个宝藏,不要轻率地打开,不能曲意解读,要考察好,更要准备好,总要问问:有没有能量打开?有没有胆量打开?打开后被“风化”了怎么办?有没有为维护真相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