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享受而不要难受
——兼观刘翔
逄春阶
8月18日中午,“鸟巢”。刘翔跟自己妥协了,或者说是自己跟自己和解了,我觉得这更是另一种历练,这种历练更能使自己成熟,使自己塌实,使自己更富有理性。他的选择妥协之痛,可能超过了他的腿伤,是刀割心灵的伤痛,看不见的伤痛。但再厉害的痛,也得需要治疗和抚慰。靠什么呢?三个字——“平常心”,按照自然的规律、自然的状态来发展,不把事情推向绝对,推到极致,推入所谓的“完美”,或者赋予更多的跟比赛不沾边儿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要享受而不要难受。
能享受大名带来的荣耀,也能够享受大名带来的烦恼。这让我想起曾国藩说过的话:“名者,造物所珍重爱惜,不轻以予人者”。我理解,曾国藩说的造物,其实就是自然的无情铁规。因为造物的“吝啬”,让享荣名者和欲享荣名者受尽煎熬。刘翔此刻正被煎熬着,淬砺着,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希望刘翔能坚强地挺过去,像跨栏一样“享受”着跨过去。
对我们观众来说,也该要享受不要难受,看比赛就是享受嘛,何苦要难受呢。我们当然都愿意看到刘翔始终应该是轻松愉快的,阳光灿烂的,活力四射的,也就是说,他始终要微笑着,不能有痛苦的表情。其实,我们悄悄地把他神化了,把他完美化了。他有他的喜怒哀乐,他有属于他的痛苦。而18日中午,当他痛苦的面部表情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一个邻家刚刚长出胡子的男孩,如果他不是被誉为“奥运飞人”,也许此刻他正在鸟巢里,醉心醉意地看着另一个叫王翔或李翔的人在110米跨栏,也许他正跟自己的朋友嗑着瓜子闲聊一个80后的话题,也许正经历青春期的迷茫,或者正为找工作发愁呢。当然,作为普通人的刘翔,不会有人多看他一眼,他也将默默地在人海里浮沉着,终老于乡野。但我们眼前的刘翔不是这样的,他已经成为亿万人仰慕的巨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希望他永远耀眼在苍穹上,他的光稍微被云一遮,我们就难受,就痛哭流涕,这心态不很好,很不好。
我注意到综艺明星王思懿在博客上发出“刘翔,接受遗憾,带着遗憾冲刺美好生活”的呼唤。她说自己原来出身古典芭蕾,那时我甚至迷恋把每一个动作练到尽善尽美、练到无懈可击。脚趾练到一遍又一遍脱皮,再脱皮,渗透出的液体把丝袜、舞鞋和皮肤沾到一起,“每每训练完毕,脱掉鞋的时候就像生生斯下一层皮那样痛苦。我的脚趾有一个突起变形的地方,这是每一个有长期舞蹈经验者的通病。后来我的一次跃下动作让我永远告别了芭蕾。韧带压断了,伤好之后我再也做不出那样完美的动作。这是我十几岁时的事情,之后的三年人情冷暖只有我自己面对。但我还是过来了,我现在很幸福,也很庆幸那件事情发生后,我没有一直坚持芭蕾是我生活的全部而久久不能走出。”王思懿没有把芭蕾作为生活的全部,她获得的是一种平常心,而这平常心使她走向了另一种生活,她成功了。
110米跨栏,也不是刘翔的全部,他肯定还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在等着他,生活一刻也不停地在继续,有更多的“生活栏”等着他跨。从报道看,刘翔是个很有情趣的青年,他因110米跨栏而爆得大名。他已经是成功者。而这次的退出,应该让他更清醒,让他知道了“名”的累人之处,也让他的精神骨骼更坚硬。
奥运会,我觉得就是一次观众和运动员共同享受而不是共同难受的的世界大聚会。当然享受会伴有难受,有喜悦的泪,也有伤心的泪;有笑逐颜开,也有愁眉苦脸。但短暂的难受,是为长久享受做准备的。
漫漫人生,不就是一个享受喜悦和享受痛苦的过程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