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对委员的“标志城话题”之争

(2008-01-24 20:50:17)
标签:

两会

杂谈

分类: 新闻
     两对委员的“标志城话题”之争

  

                       本报记者    逄春阶

 

  

    舜耕会堂第二、第三会议室文艺界的委员们对中华文化标志城话题的讨论热情不减。其中,潘鲁生、殷允岭的“加减”之争,孔祥林、孔庆生的“恢复祭祀礼仪”之争,最具代表性。

    1月23日下午,在第三会议室,省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单刀直入:“中华文化标志城,只能用减法,不能用加法。不能大而全,它是象征性的,精神至上的东西,它应该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孔孟之乡为依托,以孔子形象为象征,旨在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的凝聚力,而不是将其建成一个‘锦绣中华’式的新版‘微缩景观’。就是要打儒家文化牌,打‘孔子’牌。”

    来自济宁的省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殷允岭坐在潘鲁生对面,他的观点跟潘相对:“我觉得该用加法。文化标志城,重在标志,是高度抽象的东西,如果你用减法,把中华文化仅仅减成儒家文化,那是不全面的。我觉得中华文化标志城应该聚焦到一个亮点上,也就是要提炼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明珠,只有五彩缤纷,才能在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方向显出它的魅力,我心中的标志城是多重的。五彩缤纷才能和谐,单一无法和谐,所以,需要的是增加,而不是一味地减,要符合大众形象。”

      1月24日上午,在第二会议室,省政协委员、曲阜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和省政协委员、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孔庆生也在争论。作为孔子的第75代传人,孔祥林认为,中华文化标志城在整体设计上应该突出两大块,一块是作为主线的文化,一块是作为副线的血缘世系,作为主线的文化,就是儒家文化,我觉得应该恢复过去祭祀仪式,过去的音乐啊歌舞啊等,都要恢复,祭祀仪式也是一种标志,它已经成为非物质遗产,这不是迷信,是一种对祖先的虔诚报答,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说的“崇德报功”。而强调血缘世系,就是强调中华民族的根,比如可以突出血缘中的姓氏文化,增加人的参与性。

    作为孔子第73代传人的孔庆生不同意他本家的看法,他说:“恢复过去的祭祀仪式,那是行不通的,这不符合社会潮流。现在人们追求人性和个性化,无论怎么说朝拜都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你硬去推行,那就是逆潮流而动。当然,单纯娱乐表演是另一码事。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我觉得,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地上文物,而地下文物也要保护。”

     记者在采访科技界委员、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学院院长刘甦时,提到文艺界的争论,他笑着告诉记者:“争论争论有好处。我作为一名建筑教育工作者,经常被同行和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齐鲁建筑的特色是什么?’诚然,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但齐鲁文化在建筑上的物化表现却一直是我们的困惑,这也正是我们应当重视进一步挖掘齐鲁传统文化内涵的必要性之一。可以相信,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给明晰齐鲁建筑风格带来契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