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登一陟一回顾

(2007-11-25 11:36:49)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论文
 

                  一登一陟一回顾

               ——营造党报特色影响力的点滴体会

                      

                       逄春阶

 

     我加入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这个团队已整整一年。在编委会的正确指挥下,先后参与了省两会专稿、现代农业路径探寻、强镇之路·南方札记、“一体两翼”构想解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新篇、“喜迎十七大”成就报道系列等重点报道。这对一个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记者来说,确实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我的体会可以用宋代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的诗句来概括:“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边积累,边研究

 

    作为党报特色影响力元素的重点报道,之所以能引起读者重视,主要是能准确体现出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梳理出发展思路、脉络和趋势,帮助读者廓清模糊认识,认清面临的形势,启迪工作思路。这就逼着记者必须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在积累上下功夫,在研究问题上下功夫。
     去年底,编委会布置写年终专稿,让我写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这部分。当时接到任务觉得有材料,有数据,这还不容易吗?结果根据材料写出初稿,连自己都不满意,又修改了六七次,越写越害怕。稿子最终没有见报。我当时很痛苦,寻找的原因是,积累太少,研究问题太少。写年终专稿,对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的思路都不了解,对全省总体情况不了解,你怎么能写好?对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理解不深不透,你怎么能写好?
    我开始从头做起。搜集过去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材料,进行分析,到省委党校、省社科院请教专家,对《人民日报》《求是》《学习时报》等重点文章进行研读。这样,脑子里有了东西,心中有了数,就知道了新闻事件分量的轻重,判断新闻事件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越来越准确,再具体说,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有了新认识,这是超越了字面上的认识,带有自己思考痕迹的认识。参加省两会报道时,就比较轻松地写出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强劲“引擎”》等专稿,在撰写“现代农业路径探寻”系列时,齐淮东带领我们特派记者组的全体记者先后到省委研究室、农业厅、科技厅等单位采访专家,然后摸清全省带有指导意义的“点”,分头到“点”上去,进行实地采访、剖析,系列报道发出后,引起关注。写镇域经济、“一体两翼”时,也是边积累边研究,边采访。效果很明显。现在特派记者每人都有研究题目,定期交流研究体会,互相碰撞,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明显提高。
  
                         想不透,写不深

 
     重点报道,必须以思想深度取胜。也就是要有很好的概括提炼能力。想透,才能写透,想不透,就是夹生饭,事件罗列,没有灵魂,形散神也散。
     想透就是想透主题,也就是“意”。苏轼曾说:“澹州虽然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以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可见这个“意”,指的是统帅“事”即材料的的主题和思想。
    撰写《谱写精彩文化乐章》时,总觉得老虎啃天,无处下口,想了几天,越想头越大,后来看到孔子文化节今年升格为省政府主办,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在稿子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孔子文化节简直就是山东文化的晴雨表。它先是由曲阜市主办,后是济宁市主办,而今年规格再次提升,由省政府和文化部等共同主办……孔子文化节的升格,可以说是深入挖掘和整合山东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齐鲁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的一个明晰信号。”找到文章的基调,写就是顺理成章了。
    成就性报道很难出彩,在撰写和谐社会篇时,我和王学文也是先从外围采访,然后消化,一开始就是找不到“意”,最后还是在齐鲁文化里找到了答案,我们提炼出了这样的话:“山东,作为中国‘和谐’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对和谐有着更深切的认识”。再往深处想,确定了“社会和谐:活力与魅力“的主题,强调了和谐指数是检验社会活力最佳参数的理念。

                      

                         利用材料,抛开材料

 

    写新闻稿,很容易被材料所淹没,让材料牵着鼻子走。我的体会是,要充分利用材料,但最后必须抛开材料。这就是萃取材料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把材料直接般到自己的文章中,就显得油水不溶。
    今年9月,我和孙晓娜到高密采访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李荣,一去先给了一大堆材料,有当地媒体采写的通讯,有专题片,有各级妇联总结的材料。但都大同小异,主题都是宣传李荣的大爱,材料的题目是《大爱无价》《大爱无边》等等,我们反复阅读材料,觉得这不仅仅是个爱的问题,还有跟深的东西,通过接触李荣,把李荣的叙述跟材料碰撞,我们最后切入的角度是——一个普通女性的生活哲学,李荣付出的一切,都是是李荣的世界观决定的,大爱仅仅是她生活哲学的外在表现。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再看材料时,死材料就活了,就开始自动往我们的认识上靠拢,撰写的时候,完全抛开材料,顺着自己的思维节奏,好多的鲜活事例就涌过来。
    干新闻真的如登山。采访一次,写一次,就提高一次。当回头看的时候,即使没有登到山巅,但也能看到山下的风景,会把所有的汗水让山风吹干,内心里充满快乐。 
                                                                                                     2007.1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