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七大·百姓故事
一张特殊的体检单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编者按 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即将召开。这是在我国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六大以来这5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普通百姓感受最为深切。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喜迎十七大
·百姓故事”专栏,意在通过普通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折射时代的大变化。
圆脸,中等个,爱笑,快言快语——她就是4年前济南市惟一一名以农民身份考取公务员、如今已是章丘市白云湖镇为民服务大厅兼计账中心副主任——苑兆红。
9月7日上午,苑兆红让记者看了一张折叠的整整齐齐的体检单。她说:“那时,我笔试、面试都过了,我和家人都怕有人在最后一关的‘体检’上做手脚,于是我就在体检前去权威的防疫站做了一次体检,以免有人找茬。”
生活老给苑兆红“找茬”,所以她小心翼翼。1999年,苑兆红电大毕业,但不安排工作,她从黄河镇温官庄村,坐上破旧的个体车一路颠簸到了明水。通过职业中介,苑兆红到一处家具商场给人家卖家具。一个农村姑娘,她甚至连怎么擦家具也不懂。仅干了半天,老板娘就要辞退她。“当时我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如果没有这份工作,我晚上到哪里去住呀?”苑兆红眼泪汪汪地请求老板娘再试用她一天……
傍晚,苑兆红看到老板娘在楼道里拴了两只大狼狗,根本不理她,她只好离开。“我背着被褥,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头,自己却不知道这个晚上到哪里栖身……”说到这里,苑兆红的眼泪在眶子里转。
“那时候,我从事过好多工作,会计、保管、营业员等
,有的地方可能干两三天就走了,也拿不到工钱。”苑兆红说,“后来,我自己开了一家商店,可房主看到买卖好了,租房合同没到期,就把我撵了。我跑到外环路边的树林里痛哭了一场。”
苑兆红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到现在写的日记有70多本,如今,每当翻到记录考公务员的那些日记,依然心跳耳热。
2003年,苑兆红从报上看到农民报考公务员的报道。她就报了名,结果笔试只考了50多分,没进入面试。2004年,苑兆红又报考,这次除了丈夫,没让更多的人知道。
笔试成绩出来后,苑兆红幸运地进入面试。不过,在进入面试的人员中,她和另外两个人并排倒数第一。
苑兆红担心:“我听说,公务员招考主要是解决政府机关里没‘身份’的人,我前面有5个人,3个是机关干部,两个是教师,我觉得考上的希望不大。”
面试那天,苑兆红没换新衣服,也没刻意打扮。她确实担心面试可能有“水分”,她当时的心情是,二姑娘打枣,有枣没枣打最后一竿子吧。这样一想,心态反而放平了。
后来的结果证明,苑兆红的顾虑是多余的。她取得了面试第二名的成绩。这次命运没有“找茬”。
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章丘市高官寨镇辛庄村苑兆红大姐家,见到了苑兆红70岁的父亲苑成华和71岁的母亲张芳英。张芳英说:“听到俺闺女考上公务员,好多人还不信呢。有的人还以为俺家里有什么亲戚当大官呢。”
满脸皱纹的苑成华说:“俺的邻居王利双听说兆红考上了,对俺说,孩子可出息了,俺心里听了真舒服。俺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兆红第一个成了政府的人。别的俺不指望,就是要她老老实实给老百姓多办事,办好事。”
苑兆红没辜负老人的期望。她连续两年被评为章丘市先进工作者,2006年成了中共党员。她的入党介绍人陈士佐说:“兆红工作能力很强,能独当一面,而且对百姓的感情特别真挚。去年有个农民出了车祸,家境贫困,她发动全镇的村级为民服务代办员为伤者捐款3000多元……”
苑兆红把那张蓝色的证明她身体各项指标正常的体检单折叠好,她说:“我得好好珍藏,它是公平的见证。”
(<大众日报>2007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