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周三有约
李安的《色·戒》算啥题材?
逄春阶
8月15日,是纪念抗战胜利纪念日。我突然意识到,反映抗战时期生活的电影《色·戒》快要公映了。但自李安决定拍《色·戒》以来,媒体从不把它当作“抗战题材”来炒作,李安自己也没这样归类。媒体和李安都回避“抗战题材”这个标签,原因出在哪里?
原因就出在“抗战题材”这个标签上。只要一提到这四个字,立马就能想起《铁道游击队》《平原作战》《小兵张嘎》,这些硬碰硬的片子。这些影片质量都不错,但拿今天的眼光来看,电影中塑造的人物还该更丰满些,故事情节还该更曲折些,对人性的反映还该挖掘得更深一些。遗憾的是,近年来拍摄的好多“抗战题材”的电影也还有存在这些缺陷。难道“抗战题材”电影就是指那些直来直去的除了打还是打的电影吗?
我们爱给电影贴一些标签,比如抗战题材,长征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等等。贴上这些标签的电影,往往容易简单化,容易一边倒,不顾生活的丰富性。为了突出某一方面而忽视、遮蔽另一方面,为了塑造一个英雄人物的坚强,而忽略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基本判断。电影一旦被贴上标签,导演好像也把标签刻在额头上,主题先行,不太注意生活常理。所以,我们好多贴了标签的电影主人公,说的都是套话,空话,甚至是假话,有神的风采,却没有人的气息。其实,8年抗战,有多少东西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关注啊!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各色人等纷纷登场,毫无保留地展露出自己的或肮脏或高尚的灵魂,这都能为我们的艺术家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
《色·戒》没有写到战争,没有枪声和硝烟,但写到了战争状态下的人们。小说描写了非职业特工王佳芝,暗杀汉奸易先生时因为感情用事,放走易先生后被杀害的过程。王佳芝这个形象不高大,也没有豪言壮语,但有血有肉,作家张爱玲写出了人性的深不可测。这篇小说我非常喜欢。十几年前看的时候就想,如果能有导演把它搬上银幕,就太好了,但必须是个大导演,没有真功夫,就把这篇小说糟蹋了。大导演李安终于跳出来。不过李安很清醒,他没有贴标签。李安一直觉得《色·戒》很难改编成电影,一度放弃。“但我心里放不下,所以拍完《断背山》后,我决定把这部作品的血肉弄出来,对作品的合理性做些铺垫,把张爱玲内心的东西演出来。”“作品的血肉”,“内心的东西”,是无法用标签来简单归类的。
李安的《色·戒》贴不贴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塑造出在抗战大背景下青年人真实的心路历程。其实,像《色·戒》这样写人们觉醒的作品还有不少。路翎20岁左右写出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就是了不起的巨著,它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含量,绝不逊于老舍的《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已经改编成电视剧,而且得到了观众认可,可是《财主底儿女们》却至今没有引起导演的注意。1945年小说出版时,评论家胡风专门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其中谈到:“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底出版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时间过去了一个甲子,路翎和胡风在经受了时代风雨的冲刷后,终于得到公正的评价,而这本书却只是引起学者的注意,还没有引起影视界的足够重视。我觉得,荧屏上缺少蒋纯祖(《财主底儿女们》的主人公)这样“热情底形象”(胡风语),这样的形象,尽管没有在战壕里坚守,没有在疆场上与敌厮杀,但他们在救亡图存状态下付出了自己的汗水泪水和血水。这样的形象不该被所谓的“标签”隔在银幕和荧屏外面。
李安表示,自己电影的风格就是真实,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最大的特色也是真实,因此与自己的电影气质非常吻合:“她这部小说不靠文字的华丽,我们的影片更注重写实性,我希望《色·戒》能成为那个年代的参考。”那是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那是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抗战,而王佳芝是为锄奸而殒命的。如果硬给这部电影贴个标签,也不妨叫“抗战题材”。
附录:
《色·戒》的故事原型是当时的中统间谍郑苹如。她是上海滩有名的美人,结识丁默村后,打算在皮货店下手,丁发现窗外情形不对,便夺门而出。郑心有不甘,再次相约,随即被关进了“76号”囚室。丁默村老婆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郑转移并悄悄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