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戛纳:每个人的电影

(2007-05-23 11:43:06)
分类: 观星
 
                      每个人的电影
 
                              
  逄春阶
 
  为庆祝戛纳60华诞(60th International Cannes Film Festival),电影节组委会邀请35位名导演,以影院为主题,各自拍摄时长3分钟的短片,反映去影院看电影这一行为的意义。中国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侯孝贤、蔡明亮在邀之列。最后,短片被剪辑成一部“大片”,命名为《每个人的电影》,5月20日在电影节上放映。35个导演,咱们居然占了七分之一,说明中国导演在世界电影中的分量不轻。
  张艺谋、陈凯歌的短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上世纪下半叶的农村和孩子两个元素,我觉得很亲切,我们当年的农村孩子就是把看电影当成盛大节日的,可以说看电影是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甚至演什么电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于是一部片子比如《地道战》,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东村看西村,最后台词都能背下来,可是还是要看。多年后,这种精神挨饿的感觉,依然清晰如昨。我小时侯,有个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电影放映员,因为可以天天跟电影在一起。
  4年前的冬天,我采访著名作家莫言,莫言说电影是他最早的文学启蒙。他专门给本报题词:“电影曾经给无数乡村少年带来梦想,鼓舞着他们走向广大的世界。”莫言对电影的感觉跟张艺谋、陈凯歌是一样的。我看到报道,陈凯歌短片《朱辛庄》讲述的是在1977年,一群孩子为了偷看电影,蹬着脚踏车发电让放映机运转。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孩子竟是盲童。张艺谋讲述一群农村孩子兴奋于村里放电影的情景。张、陈这次没有选择古代,没有选择大场面,没有选择所谓的大主题,他们这是一种回归。他们该知道,前几年模仿西方电影的所谓“大片”,要么歌颂残暴的君王,要么向壁虚构个什么情结,等等,面对世界级的同行是拿不出手来的。有句话说,懂行的看门道,不懂行的看热闹。张、陈二位,在给戛纳华诞的礼物上还是蛮清醒的。
  但我有个担心,在3分钟内,把全民对电影的饥渴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恐怕很难。没有一些必要的历史背景的交代,没有对文化沙漠年代细节的必要铺垫,很多观众,特别是外国观众可能看不懂张、陈的表达,就可能产生误读,他们可能觉得中国人近乎疯狂看电影的状态很不正常(其实就是不正常),过于荒诞,进而怀疑其真实性。
  戛纳祝寿短片的主题是“影院”,张、陈把农村的广阔野场子当成个巨大影院———露天影院,真有点儿黑色幽默。这很好。我觉得张艺谋、陈凯歌的回归是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这种回归,比浪子回头还要珍贵,我真希望张、陈能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把自己最刻骨铭心的感觉喷发出来,不躲避,不讨巧,不偷懒,这样用心拍出的东西才有震撼力。当代中国人跟电影的关系一言难尽,可以说又简单又复杂,悲悲喜喜,一团乱麻,真得好好拍拍,此中蕴涵的东西,值得好好清理,好好挖掘。我感觉,张、陈已经具备咀嚼当代精髓的能力,缺的是咀嚼当代的自觉。
  同样的3分钟,日本导演北野武拍的是《孩子的回归》:一个衣衫破旧的中年人走进偏僻的电影院,欣赏一部名为《农场》的片子,然而,放映中不断出现问题,惟一的观众不得不耐心等待,每一次重新放映,影片情节也随之变化,最后,银幕上两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欢快对话:“你认为一切已经结束了吗?”“我想这才是刚刚开始吧。”电影结束了,这个沉默的观众走出电影院,在漫天的彩霞中朝着家的方向远去……导演要表达什么?作为观众,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吧。但让我敬佩的是,这个观众的耐心,放映员的耐心,还有电影院的耐心,一个观众、一个电影院、一个放映员,一对一的交流,通过一部电影。耐心来自哪里?可能北野武说得对:是孩子的回归。一个人走很多路,然后归来,沿途找回的是充满好奇的童心。
  我真想从头到尾看看顶尖导演们集体拍的《每个人的电影》,内容一定很别致。但我最想看的是张、陈的回归之作,比如陈凯歌短片中那个蹬脚踏车的盲童,不知道有没有台词,别人问他,他回答了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