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9日)晚10时20分,应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旅游局等单位邀请,著名学者于丹来到济南,今日做客“齐鲁讲坛”。本报记者第一时间与于丹面对面,连同17日晚的先期采访,一并整理成如下对话录——
于丹:我到孔子故里来谢师
本报记者
逄春阶 王凯
依然是利落的短发,依然是谦和的微笑,没有像影视明星那样戴着墨镜,没有带着保镖那样的前呼后拥,于丹走出济南遥墙机场大厅时,收获的是一大堆鲜花和笑容。
靠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诉说而一举成名的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百家讲坛”主讲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开始了天南地北的巡游,真正是席不暇暖,步履匆匆。她这次来,将到济南、曲阜、青岛等地讲学。20日,她在“齐鲁讲坛”作题为《〈论语〉经典解读——发现我们的心灵》专题报告。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
记者:听说你出生在青岛?
于丹:不对。是我妈妈生在青岛,但她也不是山东人。不过山东人给我印象很好。
记者:这次你是第一次到曲阜来吗?
于丹:我来过多次,你想啊,我是搞古典文学研究的,哪能不来孔子故里啊!
记者:不过,前几次来跟这次肯定不一样,那时大家都还没关注你,现在听说你要来,就包围你了。
于丹:其实,我喜欢朴素从容的生活。我不希望放大个人的符号。当然,每次到曲阜肯定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单单是一种游览,而是随着年龄、阅历、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记者:这次到曲阜来讲学心情如何?
于丹: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孔子故里来的,说实在的,我没有资格到这里来讲,准确一点说,我是来谢师的,作为一个晚生后学,要用自己的心来体会孔子和他身后留下的遗产。一部《论语》从古流传到今,它说的是圣贤之事,但其中的道理是简单而清晰的,其实真正的道理都是朴素简单,道不远人,敬而不畏,说的就是道理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只是太多的考证和研究,让这些道理显得过于深邃了。我觉得《论语》是有温度的,它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亘古不变。所以,到孔子故里,感觉是一种敬重。
记者:你心中的孔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于丹:其实我对孔子的理解可能性别色彩挺少的,因为首先我觉得,孔子这个人让我很难站在一个性别视角上去看他,尽管他是一个很朴素的圣贤,但是如果他要是李太白或者苏东坡,我可以带着一个女性视角去看他们,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精神的色彩、生活的色彩,但是孔子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他带着温度,但是他很少色彩。他对人很宽和,但是从色彩上来讲我感受不到多少。
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的圣贤,这种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能穿过千古尘埃,像父母对小孩子那样教育,是最朴素道理的一个昭示者,所以我觉得,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是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而我不希望把我的色彩强加于观众,而只是以我的色彩,以一种爱的方式去作为一种导火索,让所有的人在心里面跟孔子有这么一种火焰的默契,能够点燃自己心里头一种爱,一种呼应,哪怕是否定,但总而言之,有所感就比无感要好得多。
记者:孔子和庄子你都讲了,而且讲出了自己的个性,你更喜欢哪个?
于丹:说实话,我喜欢庄子胜于我喜欢孔子。因为庄子给我更多的是个人生命的东西,而孔子给我的是道德担承。跟孔子我认同,我尊敬。我觉得跟庄子无障碍。其实孔子和庄子有相通之处。林语堂曾经说过,他说中国人某种意义上讲,在他的社会角色上都是儒家,在他的生命角色上都是道家,儒与道无非一个是兼济天下,一个是独善其身,说白了一个是八小时之内,一个是八小时之外,我们其实上班的时候,都会以一种儒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职业化,甚至比职业化更高的理想化,为这个社会去尽一份道义和良知,但是您退出到八小时之外,人的那种自由啊,闲散啊,处事方式啊就是庄子给我们的逍遥游,所以,所谓道不远人,就是孔子跟庄子一直都做为某种元素活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记者:能透露一下到“杏坛”讲学的具体内容吗?
于丹:具体的还是不说了吧。
关键是忠诚于自己的内心
记者:你说,“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每天用繁体字记日记,我喜欢繁体字带来的那种质感,我觉得文字是可以依赖和托付的,精致生活已经很难寻觅了,但我们可以自己去营造。”这在年轻一代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您是怎样把既是现代的于丹,又是古典的于丹统一在一起的?
于丹: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可复制的,人人看别人,都不可理解,我的态度是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没必要去解释,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从小就不习惯于倾诉,我有我自己的方式,我信赖文字,我认为文字有种可以托付的质地。庄子有一个观点,说一个人要做到外化内不化,外化就是指你的行为层面上,要能够顺应社会的规则,要能够遵从这个社会给你的一种责任,要去接人待物,应对,这就叫外化。但是内不化,就是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深处,有你自己的标准,有你自己的判断,有你自己的态度,这些东西要坚持。所以一个人内不化,所以有生命,外化所以有生存,生命与生存叠加在一起,就是一个生活的体系。其实最怕的东西是外不化而内化,比如一个人在外面接人待物,各处格格生生的,总要坚持自我,而内心里面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个,才会陷于大迷惑。
记者:你研究生毕业后,到京郊一个叫柳村的小村庄锻炼,在那里,你从事了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印刷工人,也是在那里,你在多种场合说读懂了人生,也学会了坚强。其实,好多人都有这个感觉,当时干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苦,事后回忆的时候,才觉得是苦,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于丹:我是一个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感觉上是挺苦的,我在那里特别理解了道家的东西。在柳村的时候,我的枕头边一直放着一本中华书局出版的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那个书后来在我手里20多年,我确实是觉得看到那个书,我就突然之间觉得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了。所以我就觉得,除了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其实我还读过一个学位,就是柳村。在柳村,简单说来,就是游和忘的状态。
记者:我们了解在柳村时你特别喜欢译古文?
于丹:不是,那是我的工作,柳村一个印刷厂,碰巧给译古文搞校对。好长时间不接触“之乎者也”了,觉得特亲切。
记者: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个作为内容来讲的话,也肯定有很多受众,您有讲中医的的想法吗?
于丹:我对中医不了解,不了解的东西决不能碰。所以我不会讲。
向往孔子说的君子之勇
记者:你在讲座中经常说的是: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讲座中,您的表现也是一种淡定和坦然。
于丹:不断重复的理念,说明这是我看重的价值,淡定与坦然是我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之勇。
关于君子之勇,苏轼在《留侯论》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
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是因为你的内心有美好的东西,所以你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君子之勇,处变不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所以在今天,真正的勇敢,不依赖于小技巧而需要大气度。
记者:好多人都羡慕你口若悬河,在众人面前神态自若,一点不紧张,你怎么保持这种心态?
于丹:你知道,我是一个职业大学老师啊!就是站在台上传播啊。有些人在众人面前讲话害怕,是因为他太在乎,太看重自己的表现。
记者:
你曾经在演讲中谈到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你还引用过泰戈尔的诗,你是不是很喜欢现代诗?
于丹:文化是多元的。我不仅喜欢现代诗歌,还喜欢流行歌曲,罗大佑啊,齐秦啊、崔健啊,还喜欢周杰伦,等等。我说过,没有爱过武侠小说的人就像没有谈过恋爱一样遗憾,没有爱好诗歌也一样。
记者:你喜欢哪位现代诗人?
于丹:我不想说单纯喜欢谁。真正的诗人是有诗意生活方式的人,是生活方式的浪漫与燃烧。
记者:你写过现代诗吗?
于丹:你想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哪有不写诗的?!
记者:你说过很想去非洲?为什么呢?
于丹:因为我没去过。我在等待机缘。
记者:最近有什么打算?
于丹:教书。
记者:好多名人都怕媒体,请放心我们不会随意发布不实之辞。
于丹:没什么不放心的,因为媒体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的,你们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在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