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曾长久地镶嵌在话剧天空

(2007-04-18 10:06:44)
分类: 观星

他曾长久地镶嵌在话剧天空

 

                          逄春阶

 

     清明节晚上,央视“艺术人生”栏目,举办了一个特别节目《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背影》,主持人朱军请出曹禺、田汉、老舍、郭沫若等9位戏剧大家的后人讲述话剧的故事,看着一个个话剧大家的背影出现在大屏幕上,听着后人们深情的回忆,让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遗憾的是,“背影”缺了一位,那就是话剧界的另一个大家——李健吾。
  我最初知道李健吾,是他的散文《雨中登泰山》,知道他写评论的笔名叫刘西渭。后来,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了韩石山先生的《李健吾传》,感觉李健吾是个了不起的大家,单单在话剧上的贡献就了不起。他15岁登台演话剧,并成为北京实验剧社的发起人之一,他还曾担任过清华大学戏剧社的社长。1934年7月的《文学季刊》,刊出3个剧本,头篇就是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第二篇才是曹禺的《雷雨》。其实,《雷雨》发表之初,并未引起轰动,而《这不过是春天》却不断上演,最成功的,或许是中华留日同学会在日本的演出。戏剧界的人士如欧阳予倩先生也很推崇这个剧本。李健吾一生创作、改编的剧本有50多个,代表作还有《以身作则》、《金小玉》、《青春》等。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曾经把曹禺和李健吾的话剧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以酒为例,来品评曹禺和李健吾的剧本,则前者有如茅台,酒质纵然不够醇,但是芳香浓烈,一口下肚,便回肠荡气,因此演出的效果之佳,独一无二;而后者则像上品的花雕或桂花陈酒,乍饮平淡无奇,可是回味余香,直透肺腑,且久久不散。李健吾有一点更绝对超越曹禺,那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性;而曹禺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可找出袭取的蛛丝马迹。”司马长风用酒来评价两个戏剧家,颇可玩味。
  可能是因为李健吾的翻译家身份太明显而掩盖了他戏剧家的光辉吧,可是,即使是翻译家,他也是跟话剧有关,他翻译了《高尔基戏剧集》(7册)、《莫里哀戏剧集》(8册)、《托尔斯泰戏剧集》(4册)、《屠格涅夫戏剧集》(4册),话剧是舶来品,最需要的是借鉴,李健吾在这方面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也可能是评论家身份掩盖了他戏剧家的光辉,可是,即使是评论家,他写的话剧评论也不少,他对《雷雨》、《上海屋檐下》、《清明前后》、《茶馆》等评论都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呀;还可能是他的教育家身份而掩盖了他的戏剧家的光辉,可是,他从事教育,在上海创办几所戏剧学校,自己还亲自担任系主任。能编、能演、能赏、能评的一个全才,而且出手不凡,卓然成家。我们怎好把他给忘了呢?
   去年5月,年近九旬的乐坛“恒星”周小燕来济南讲学,我曾经在趵突泉内采访过她。周小燕说,1951年,她和郑君里、孙道临等到山东来参观学习,她还特别提到了李健吾:“这个人厉害呀,他是著名的戏剧家,视野开阔,他留过洋,多才多艺,后来写了本书叫《山东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周小燕还一直念叨着这位才华横溢的人。
   有个网友说:李健吾在我心中是夹在艺术发展史中无法丢弃的一页文化书签。”的确,李健吾是难以磨灭的文化符号,他曾经像明星一样长久地镶嵌在话剧的天空。按说,央视搞的那个专题,有那么一堆高级顾问,那么一堆话剧研究家作支撑,应该不会遗漏掉这样一个杰出戏剧家的。可居然就漏掉了。
   话剧百年纪念,将是一次对话剧的集中检阅和重新激活。我真诚希望央视或者纪念活动的组织者,记住戏剧家李健吾的名字,因为没有他的背影,中国话剧百年的纪念节目则是不完整的。我们纪念他,是为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将再次触摸话剧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理想。李健吾的好多剧作是巴金擘画出版,并被搬上舞台的,多年后巴金这样评价:“想到健吾,我更明白,人活着不是为了‘捞一把进去’,而是为了‘掏一把出来’”“他那金子般的心是不会从人间消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