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名著
逄春阶
我的一位朋友到俄罗斯考察了半年,回国后给我讲了许多关于中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时不时地还夹杂着一些现在流行的学术术语,说句实在话,我听着很吃力。倒是他讲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他说,有一天早上,他到莫斯科市的一个不很大的公园里去散步,在紫藤攀缘的游廊休息椅上,坐着几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她们每人手里都捧一本厚厚的书在很专注地读,我的这位朋友发现,她们读得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后来,我朋友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等地方也看到过俄罗斯人专注于名著的情景。我能想像出我的朋友第一眼看到这一情景的惊讶程度。
记得有家报纸也刊登了一则消息,说是法国的政府官员每到盛夏就去渡假,时间是两周或更短,他们或去划艇,或去打高尔夫球,有的干脆捎上钓竿临溪垂钓。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带上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名著。法国的官员们难得有此雅兴,他们暂时把麻木的头颅从烦琐的公文堆里钻出来,把目光让位于文苑的清爽,这种无功利的高级享受,给假日添上了一丝丝浪漫。我就想,要是在我们的公园或车站之类的地方发现老太太们捧着本砖头厚的名著在读的话,一定会有人觉得看书的人是不是有什么病,大家都在谈论的是《还珠格格》《神医喜来乐》之类,谈论的是风风火火的明星,这些时髦的话题好象永远也谈不完,哪有功夫去翻翻名著呢。况且,当天的晚报和当月的五花八门的杂志正等着去看。据中国人民大学“生活空间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3小时38分,占日平均闲暇时间6小时25分的56.6%。也就是说,全国每天有几亿人将一多半时间花在电视机前。大量的时间就这样被挪用了。
当然,我们也有读名著的时候,但我总觉得功利性太明显。比如,要评职称了,为了写论文,只好将尘灰满面的名著搬出来,从书里寻找点灵感;要教育孩子了,自己心虚,只好硬着头皮啃上三两个小时名著,让孩子觉得自己还挺有学问。我自己有时就感到对不起从读中学时就开始购买的豪华或简装的一本本名著,年复一年的,真正能读上两三遍的就那么几本。总觉得时间有的是,有时间读,名著便被端端正正地放在精致的书橱里,有朋友来的时候,还可以炫耀炫耀自己有这么多的藏书,好象这些书都已经装在脑子里并融入我的血液里似的,内心里产生一种莫名的满足。我变得越来越虚浮和懒慵。
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专注于名著,也就是专注于自己精神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往往被简单地定位于肉体的发育,其实,这是最表面化的,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而真正内在的精神的健康成长,都是看不见,也莫不着的,就像多吃有营养的肉蛋奶一样,为了精神的自我成长,我们应该专注于名著。名著经过了残酷的时间的淘汰和剪辑,是伟大的艺术家们精神成长到最高阶段的最精美的果子,他们的灵魂在短暂的一生里永无宁日,他们苦苦探寻着人类的所有远的和近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渊深博大的自然、复杂丰富的社会、丰富细腻的人类心灵。专注于名著吧,名著是全人类共有的最珍贵的一笔财富。我对自己也对朋友说,因为我们精神的成长需要营养,因为我们时刻在接受着许多可有可无的信息,我们应该拿起“名著”
这把扫帚不时地清理清理我们精神上残存的灰尘,从名著那里汲取智慧,汲取激情,汲取力量,以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更加健康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