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论“成人”

(2007-03-21 22:26:47)
分类: 荐文

               孔子论“成人”     
                     杨朝明(转自<曲阜师大报2006年12月13日>)  

    (转此文章,感谢<曲阜师大报>编辑同行,每期报纸我都仔细拜读,从报纸上得到母校好多信息.感谢杨朝明先生.)


   走近孔子和早期儒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弟子向孔子请教问题时,师生间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概念——“成人”。
   何谓“成人”?现代使用这一概念,多是着眼于人的年龄、体能和智能,从而理解为“成年的人”、“达到完全发育的人”,而较少注意它的道德内涵。其实,在孔子和儒家那里,所谓“成人”,更多的还是指人的道德人格的养成。

                (一)

  所谓“成人”,当然首先是一个年龄概念。人生而幼,不可谓成人;幼而学,学而长,人的学习与成长,应即是社会道德内涵不断扩充的过程。早期儒家强调“人”与“禽兽”的区别,无非是讲人具有社会性,人具有道德属性,应与其它动物有本质不同。
  孔子和儒家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中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女子一般十五许嫁,许嫁则笄;如尚未许嫁,则二十而笄。
  在周代,人生八岁而入小学,开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礼、乐、射、御、书、数等知识。等到十五岁时,贵族子弟、民之俊秀,都要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样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一个人由少年而青年,由不谙世事的孩子,变成能够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年人。行冠礼之后,他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力,开始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因此,冠礼就是对其“成年”的认可,是其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不同层面,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按照儒家对冠礼的理解,人而成人,就应当对社会伦理或行为准则有较为准确的认同。成人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行过成人礼,证明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结婚成家,可以作为成人社会的正式成员。行过冠礼,就应该切切实实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尽好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义务,而不应使言行、思想继续停留在孩提时代。
  冠礼是人生最基本的礼仪,人成为“人”,不仅能够行礼,还要自觉以礼来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不应再像顽皮的孩童什么都不管不顾。
  《礼记"冠义》又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是父子、兄弟、君臣、夫妇、朋友,对于一个长大成人的“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礼记"礼运》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人年满二十,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从而取得实践“人义”的基本前提。

                (二)

  孔子向往世界的和谐大同,希望达至“至善”之境,这就呼唤人们自觉的道德人格,需要每一个人具有仁德之心,自觉守礼。《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指出人应发挥善端,导人向善。孔子儒学强调修身,强调人自身的修为。以后学者们重视《大学》,既是为了学者修己治人,更是为了国家化民成俗。
  按照规定,古代士人行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比如,《国语"晋语六》就记载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1)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2)。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3)而已,又何加焉?

  这是说,刚刚成年的人一定要谨慎戒惧。进入成人阶段贵在开始,开始就要学习美善之道,进而吸收、增加更多才德和学识,摒弃不善的东西;而如果开始时接触的是邪恶,则会滑向善的反面。善生善,恶生恶,就像草木繁殖,都是一类一类地进行滋生。人行冠离后,就像宮室有墙有屋,应当常常清扫,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曰: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

  “成人”的标志之一,是能够修正自身,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随时纠正自己的行为。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只有自觉遵守,才算是合格的社会成员,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义务。
  孔子常常说到“仁”,在孔子看来,人有仁德是做人的基本前提,是成人的基本要求。懵懵懂懂的孩子是一个自然的人,但还不是“成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人”。人既成“人”,就应当“仁”,所以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就像“亲亲”、“事亲”那样自然而然。
在孔子那里,“成人”首先是具有知识的人,首先对社会有基本的认知。当颜回向孔子请教“成人之行若何”的时候,孔子说:

  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孔子家语"颜回》)

  孔子认为,成人应当通达人类本性的原理,通晓各类事物的变化,了解各种物象产生的缘故,洞察风云变化的根源。但“成人”与“成人之行”又有不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了知识,具有了成人的素质,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教化,这才具备了成人的德行。
孔子弟子子路也曾向孔子请教“成人”的问题,孔子回答说: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从这里看,一个人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具有“知”、“不欲”、“勇”、“艺”等优秀素质,也不可谓之“成人”。孔子强调的仍然是“礼乐”,以“文之以礼乐”作为人之“成人”的必要前提。同时认为看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不忘平生诺言,可以谓之“成人”。对不同的弟子,孔子的回答具有一定针对性。子路礼乐不足,勇力有余,但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同样可以具有“成人”的德行。
  孔子强调礼乐的约束作用,因为这是做人应具有的最起码品质。仅仅具有某种技能,仅仅具有某个方面的素质,就像通常所说“有知识没文化”,解决了“治学”的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做人”的问题。没有礼的约束,往往走向一偏,不仅不能“成人”,而且还会使一些原本可贵的品质走向反面,所以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毫无疑问,恭、慎、勇、直都是优秀的品质,但没有礼的制约,一味地恭、慎、勇、直,就会带来种种弊端,甚至酿成大乱。
 
             (三)

  在当今社会,人们十分注重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正是道德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关头。古人将“成人”教育看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我们今天是一个极好的借鉴。
  在世界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形式不一的成人礼。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也将成人礼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的借鉴古代的冠礼、笄礼,为走向成年的男女举行成人仪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因而整理研究孔子儒学关于成人礼的认识和论述,对今天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及人生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儒学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礼的形式上。现代教育家也大都认识到在青少年教育中应更注重做人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不仅具有高级的灵性,更应具有高尚的人性。正如南宋大儒朱熹所说:“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人进入青年阶段,就应使之理解做人的真谛,紧紧抓住“成人”的关键时期,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成人”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就像人的道德素养应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长进一样。年龄长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成人”,有的人缺乏教养,可能永远达不到社会健全人格的要求。孔子的朋友原壤老而无礼,在母亲去世后他竟然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孔子知道他年幼无礼,长大不学,年老仍毫无作为。因此,对于他的举动,孔子非常气愤,平日温和的孔子严厉起来,竟用拐杖打了他。原壤虽然早已成年,却仍距离为人之道很远。
八十多年前,历史学家柳诒徵作《论中国近世之病源》,他说:“今日社会国家重要问题,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凡彼败坏社会国家者,皆不成人者之所为也。苟欲一反其所为,而建设新社会新国家焉,则必须先使人人知所以为人,而讲明为人之道,莫孔子之教若矣。”他从学术的角度,认为现实之病象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遗失、孔子之教不行。
  孔子之学就是“仁”学,就是为人之学。孔子强调群体意识,以君子标准要求自己,他的人格理想是道德圣人,孔子本人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他教导人们如何行事立身,更是一位不断“学之行之礼约之”的“行动者”。他的教诲,他自身的言行,都值得人们认真借鉴,惟其如此,才不仅有益自身,而且有益于整个国家民族。
 
     注:
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1)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2)。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3)而已,又何加焉。

(1)蔑,无也。
(2)物,类也。
(3)粪除,喻自修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专注于名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