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发东垣开仲景、水流丹溪到河间

(2007-02-24 21:15:00)
分类: 逄氏家族
                        中医对联
                                                               逄春阶
 
    我这个中医世家,如今还从事中医的只有二伯一人而已。十分伤感。正月初二到我二伯父家拜年,看到厢房的对联写的是“花发东垣思仲景、水流河涧朱丹溪”,我感觉二伯可能记忆有误。因为不对仗。
   后来我到网上查,得到类似的对联,有“花发东垣开仲景、水流丹溪到河间”,“花发东垣开仲景,水流河涧接丹溪”。我也搞不清那是正确答案了。也许就没有答案,只有对中医名家的崇敬和怀念。窃以为,“花发东垣开仲景、水流丹溪到河间”好些。我是这样理解的:开,是开仲景的境界。丹溪道河间,是归入河间的意思。后人在前,前人在后。有追慕先贤之意。
      李东垣,张仲景;刘河间,朱丹溪.一联四名医,自然妥贴. 我专门们找了四位名医的简历,贴在下面。搜罗这些文字,也是对我的从事中医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深切怀念——
   名医必心正:“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个要求就是要正心,要完全作到已经很不容易了。当一个人自知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而在医疗实践中努力去达到时,那已经是一个修炼过程了。不仅如此,对于病家的痛苦要象自己的痛苦一样,不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等等艰苦,“一心赴救”。这就要求不但能磨心,还要能磨身。对于生疮、下痢,体有臭秽的病人不能反感,要有怜悯心。
  
  张机(约生于150到219年),字仲景,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是中医历史上对现存中医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位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他对“伤寒”类疾病和“杂病”诊治经验的总结。该书在辨证施治方法、融合理法方药成为有机的系统、中医方剂学等各方面,都对现存中医体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书中对“伤寒”类疾病采用“六经辨证”,而对“杂病”采用“脏腑辨证”,为后世医家的“八纲辨证”、“三焦辨证”、“营卫气血辨证”等辨证方法开辟了道路;该书首次将理、法、方、药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把理论认识和临床诊治密切结合起来,是中医史上第一本临床医典;书中使用的二百六十多首方剂,被后人尊为“经方”,目为中医方剂学之祖。到宋代,《伤寒杂病论》被分立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其中《伤寒论》一书,不断有后世医家对其注解和讨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影响很大。
   刘完素(1110-1200)字守真,金代河间人,后人尊称刘河间,又号通玄处士。他基本上可算一个道医:生性好道;能够每天读《素问》,三十五年从不间断!单是这种极端反常的作法就具有启悟他人的目的;遇异人传授医术,极似扁鹊;不爱作官:皇帝三召不就;他的运气理论也是《素问》中最超常的理论之一,以致仿效者很多,却没人达到他的高度,最后还是难以为继;他首倡“火热论”、开温热病的先河,突破了历史上一直沿袭的温热发表的成规,直到中医史上最后一位大医家叶天士来成就这一最大的学派;他在寒凉药物的使用上独具只眼。后世医家“外感宗仲景,热病宗河间”的说法是客观的。道医都不作职业医生,但他是;道医都有超常的诊治功能,他似乎没有。但他如果是道医,就无法对常人起启悟作用了。这就命定了他不能作完全的道医。
    李杲(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从小聪明好学,异于群童,长大后为人忠厚,品行端庄。他20多岁时,家乡一带闹饥荒,便慷慨解囊,设粥赈灾,救了许多灾民,后来拜名医张元素为师,尽得其传。在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名声大振。他提出与外感病因相对待的“内伤学说”,结合《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等说法,创立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他的学说发展成易水学派,与刘河间的河间学派成为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派,乃至后人称“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李东垣是个道地的儒家君子,他的理论也最受儒医欢迎,因为与儒家“和为贵”“执中”的理论相合。“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行王道之法是儒家崇尚的正法。李东垣也是深挖《素问》中一部份内容而创新一法,因此很有启发意义。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晚年被尊称为丹溪翁,是一个学者型的医家,自己胡乱看了些医典,44岁才正式拜师罗知悌学医,48岁后便成了一代名医,而且成为元四大家中学有专长而又非常广博的一个。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是对河间学说的补充和发展。他据《内经》论证人身“相火”易妄动而发生疾病,因此治疗中强调“养阴”的重要性,善用“滋阴降火”剂。朱震亨对张仲景的外感治法、李东垣的内伤治法、张子和的攻下法等也一概深入钻研,他能时时将生活中的理与《素问》中的理结合,提出了许多见解和观点,因此追随者很多,对明清两代医学有很深影响。后人称其为“丹溪学派”。有人认为他有“集医道之大成者”的风度。日本医家曾成立“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丹溪的学说。他可作为广泛运用《内经》创新的典范来启悟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