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
齐鲁大地上曾经的“伤口”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齐军 实习生 马贤贤
筑路的阴谋
1868年至1872年,德国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7次来到中国,游历13省,写成一本叫《中国》的书。
在书中,李希霍芬尤重视山东,他认为山东极适合殖民:人口3000万,有密集的劳动力;有丰富的矿藏,尤其是煤矿;有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比如粮食与丝棉。他用近乎抒情的笔触描述了博山、潍县等地的煤矿——后来,这些地区都划入了德国人采矿的界内。
李希霍芬的《中国》引起了德国当局的极大兴趣,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想充分利用山东半岛的地理优势,把青岛作为德国侵略中国的前哨。
1897年11月1日,两名作恶多端的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愤怒的农民杀死,这就是有名的“巨野教案”。消息传到柏林,威廉二世欣喜若狂,他终于找到了侵占胶州湾的最好借口。于是,他命令德国驻扎在上海吴淞口的远东舰队直驶胶州湾,实施占领,史称“胶州湾事件”。
11月14日,德国海军远东舰队陆战队七百余人,以操练为名,从青岛栈桥西侧登陆,武装占领了青岛。德国人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青岛史称胶澳)。条约关于胶济铁路的规定是,“由胶澳经过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十里内,允准德国商开挖煤矿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等等”。
谁是铁路的设计者?
绵延百年的胶济铁路最初是谁设计的?我省人文学者、长期关注胶济铁路研究的李明先生认为,这个主要设计者叫海因里希·锡乐巴(Baurath
Hildebrand)。
1886年,31岁的德国铁路设计师锡乐巴和另外3名同行被德国首相俾斯麦派往中国。从1892年至1898年,锡乐巴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设计铁路,他设计建造了从汉阳到湖北大冶铁矿的铁路。后来,锡乐巴又先后设计了沪宁、京汉、汉渝等铁路的方案。
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许德国修筑一条从青岛到济南的铁路线。此时,清政府任命盛宣怀来负责铁路修建事务。锡乐巴成为盛的技术顾问,着手进行建造铁路的设计。1899年6月,由德国十四家银行共同出资5400万马克组建的联合体山东铁路公司成立,锡乐巴成为这家公司驻青岛和山东事务所的经理和首席工程师。
1899年9月23日,胶济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并在青岛和胶州府两地同时铺轨。1904年6月1日,铁路修到济南。
从1899年至1908年,锡乐巴一直在青岛担任山东铁路公司的经理。有意思的是,锡乐巴有一个叫皮特的兄弟,也是山东铁路的修筑参与者。作为区段工程师,他直接参与了铁路的修筑。在这个期间,皮特·锡乐巴负责建造五号区段。
海因里希·锡乐巴在青岛住了10年,1909年他回到德国。之后,他的弟弟皮特从1909年到1914年一直担任山东铁路公司的经理,直到德国战败。锡乐巴兄弟的故事,跟整个山东铁路建设紧密相连。1910年,作为铁路方面的顾问,海因里希·锡乐巴被铁路大臣盛宣怀再次招回了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盛宣怀一病不起,锡乐巴只好在1912年又返回了德国,1925年8月在柏林去世。
两个“孙文”与一条路
1912年9月下旬,孙中山先生不顾德国殖民者的阻挠从济南乘火车抵达青岛,他此行的目的其中就有考察铁路发展情况一项。孙中山在高密火车站短暂停留,会见了高密的部分同盟会员和教师学生。高密县高等小学堂堂长、同盟会员侯芝庭请求孙中山留几句训示,孙中山手摸额头,想了一下,颇有感慨地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孙中山在青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谈到“中华民国”未来展望时,孙中山先生着重提出将修筑2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
9月30日,山东同盟会领导人徐镜心、刘冠三等陪同孙中山登崂山。刘冠三说:“先生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实业救国计划,令我们大家倍感兴奋,但是我觉得有一些方面不太实际,比如用10年时间修筑20万公里铁路,是不是理想太高了?”孙中山先生反驳道:“此亦并非空言。以两年募齐资金,两年测量线路,有五六年工夫,可以全路告成,并非大言夸众。当然,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但求主权不丧失,无论何国包修,皆未尝不可。”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巧合的是,有个跟中山先生同名的高密人也因为胶济铁路而为后人所铭记。
当铁路修至高密姚哥庄时,德人强占民田,拆毁民房,挖掘坟墓,加之路基抬高,铁路两侧时遭水患,激起民愤。高密农民孙文当即挺身而出,号召举义。1899年11月22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誓师大会,号召大家同心协力抵制外侮,并当众发誓:“有孙文就没有铁路,有铁路就没有孙文!”会后,散发“帖子”至即墨、平度、安丘、益都等县。
1900年1月2日,孙文、李金榜等率领200余人,执旗抬炮,前往晾甲埠一带,拆毁铁路窝铺5座。11日,孙文、李金榜等,在张家大庄聚集武装群众3000余人,分兵三路,再次到晾甲埠一带阻拦修路。正在保护修路的清兵,见人多势众,立即保护德人窜回高密县城。
同年4月9日,抗德群众数千人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窝铺数座,并准备攻城。下旬,孙文率群众沿柳沟河一带设防,打败进攻的清兵。继之,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因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孙文隐蔽在绳家庄、王家庄。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
7月2日,3000多名抗德群众在柳沟河畔聚集,继续阻路,并准备攻城,救出孙文。清大员胡景桂见民气汹涌,势不可遏,遂在城东门外大石桥北,将孙文杀害。
孙文遇难,清廷不准收尸。老举人单昭瑾,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恸哭,自备棺木,收殓孙文遗体,并作祭文致奠。祭文中说:“我朝廷与德人订约修筑胶济铁道,兵联祸结,民遭蹂躏。先生身为农民,性朴少文,怀义自奋,不忍坐视。念及杜水为患,有害民生,纠合群众,冒昧抗拒,拔撅木,烧窝铺,汹涌之气,声震一时。”著名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小说主人公孙丙的原型就是孙文。
孙文被杀害后,停滞一年的筑路工程才得以继续,但在高密西乡还是绕了一个弯。
胶济铁路通车后,德国人便开始大规模开采沿线矿藏,并经青岛港运抵国内。自1905年至1913年,其掠夺的运营收入合计银元达1950万元。正如有论者说的,胶济铁路是德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建造的一条殖民者插在被压迫人民身上的吸血管。(大众日报2007年1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