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8日早晨,阳光灿烂
回问自己
“五一”7天长假,费劲写了一篇散文,四千多字,但越看越感觉不对,总觉得少写什么?原来写东西,没有这样的感觉。我这是怎么了呢?翻看好多名家的散文,比如《商州三录》,觉得贾平凹写得很随意,但又很有趣。张驰有度,收缩自如。看叶多多的,拉祜族女子的日常生活》,笔笔落地,很靠边儿。而我的回忆,好多刻意的成分,做作的成分,恐怕又是失败之作。
跟李登建大哥谈,他说要自己打动自己,写出的东西,才不飘。跟叶多多谈,叶多多说,现在好多人都在抢着写,硬写,几乎天天写,到一个地方就发一通感慨,不管印象深刻不深刻,写了再说,好像不写就来不及了。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我随意翻到夏沔(去掉三点水)尊和叶圣陶先生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文心》,其中谈到文章的组织,他们出的招是“回问自己”。具体是这样说的:“我们回问自己道: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这时候我们自然会回答,为着要讲一件东西的性状,或者为着要讲一件事情的经过,或者为着要发表怎样的一种主张。回答有了,同时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也就认定了。我们又回问自己道: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这时候我们自然又会回答,从某种因缘引起的,或者从许多事理、物理中间发见的。回答有了,同时材料的先后排列、段落的互相衔接也就有所依据了。我们又回问自己道;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那样说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吗?这时候我们自然又会回答,能够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夏先生、叶先生上写给中学生作文用的,我觉得对我来说,很有用。其实,我下笔的时候,就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回问自己,只是在挤牙膏一样往外挤,能挤出什么好东西呢?
平时忙忙碌碌,像个个陀螺,一刻不停。思考的工夫就少了,长此以往,就没有了方向感,老是在已经知道的平面上滑行,没有新东西,仅仅依靠惯性来生存。这很可怕。
昨夜躺在床上好久不能入睡,我在回问自己:到底自己写的那些东西,干货有多少?哪些东西是从你心中流溢而出的呢?写了这么多东西,真正一回问,也就两三篇而已。仔细再看,这两三篇也不过如此。跟<早晨从中午开始〉〈世界上最疼爱我的哪个人去了〉〈我与地坛〉比那又是些什么东西?
还应该经常停下来,不写,不读,回问自己,到底在哪里出了毛病。别人说你的东西不错,那是客气,你怎么能当真呢?越是说你好的东西,你越要警惕.五一那天,同学聚会,好多同学说我的文章,都瞎吹,只有张同学说我写的东西其实很飘,不是真正的幽默,跟市民一样,婆婆妈妈,你看王小波,王朔,那才叫真幽默呢,她说在当面,当时我脸上火辣辣的,过后一想,我的这个同学是真看了我的文章,而且看出了病灶.好!吹捧的话,转眼就忘了,我的这个同学的话却让我回味好久。
赶紧把我的所谓散文来个delete.重新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