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家周思源答记者问

(2006-02-17 11:47:26)
分类: 专访
有说不尽的《红楼梦》,就有层出不穷的红学热点。最近的红学热点是什么呢?“秦可卿之谜”。秦可卿真的有那么多“秘密”需要揭示么?2月9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周思源:解读《红楼》要守规范
                  本报记者  逄春阶  于国鹏
 
        (小标题)做化学实验,第一步是什么?先把试管洗干净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关于刘心武红楼梦解读的争论,感觉好像已经超出了“红学”的范围。您怎么看?
   周思源(以下简称周):争论的中心不在于刘心武的结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结论并不重要,争论的中心在于你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它的影响。简单地讲,争论的中心是,你搞学术研究要不要遵守学术规范。
    记:有人讲,“红学家抡起学术规范的大棒”?
   周:刘心武先生本人也很愤怒,说“红学家”批评他不遵守学术规范。另外有一些文化人也对学术规范非常反感。还有人这么讲:我就是要突破你们“红学界”的学术规范,才能创新。
   我说错了!学术规范,不是哪一个人,哪一群人,哪一个学术团体制定的,它是古今中外无数做学问的人,逐渐形成的一些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嘛。学术规范,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自律行为。当然可以他律,归根结底是自律。我举过一个例子,凡是上过初中的人都懂,做化学实验,第一步是什么,先把试管洗干净,先把烧杯、量杯洗干净,不要有上一次实验的残留液。做实验之前,要把天平准星对准,这样把砝码加上去才能正确。这不就是学术规范吗?
    人文科学同样如此。人文科学的研究,考证就相当于实验。
   记:您读过刘心武先生的红学著作吗?
   周: 我要批评刘心武,特意打车到西单北京图书大厦去买他的书,因为我怕买到盗版书。我附近就可买到刘心武的书,是盗版的,错得一塌糊涂。打车的钱比那书贵好几倍啊。
   记:盗版书不准确。
   周:对啊。你比如说,我批评了半天,刘心武说:那根本不是我的错误。 这个道理一样,这就是学术规范。
  记:您还谈到证据问题。
  周:一定要重证据。因为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带一定历史背景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历史知识和很多的历史事实,对不对?那么这些事情必须要找到历史依据,历史的现实性或者是历史的可能性。这个证据和自然科学的实验是一个道理。
  还有,你不管搞什么研究,人文科学也好,自然科学也好,你必须遵守逻辑规律,按照逻辑规律办事。对吧?
   有的文化人,甚至有的著名文化人,他们竟然对学术规范如此反感,甚至带有本能性的恐惧。说实话我非常吃惊,这对我们的学术研究是极其不利的。如果我们连学术规范都要反对,做出来的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
   记:学术之争是正常现象,可这次好像火药味特别浓。
  周:实际上红学界互相争论是正常的。就拿我来说,我批评过冯其庸、李希凡、周汝昌还有其他一些先生。他们也批评过我,但我从来没批评过他们不遵守学术规范之类的,没有啊。红学家之间这种批评是很正常的。刘心武先生讲,他说他希望能够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这个从逻辑上来讲,我觉得是伪命题。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机构和权威垄断红学。
    在红学界,争论是不伤感情的。可是在1月18日《中华读书报》上登了刘心武先生一篇文章,他讲,某些红学专家之所以对我深恶痛绝,说破了,是因为他们一直排斥周汝昌先生。这个话我认为刘心武先生讲得不合适。我希望刘心武先生具体说一说,哪些红学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事情上,怎样排斥周汝昌先生。你不是说一直排斥吗?这种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话,我感到给人一种印象是什么呢?是想把论争、把水搅浑。我有这样一个印象,刘心武先生最近老回避谈具体问题。再是刘先生说“某些红学家对我深恶痛绝”,这个话讲得太重了。我们对你刘心武先生,在学术观点上,我是完全不同意,我想很多人是完全不同意,但绝对没有到深恶痛绝的地步。
 
(小标题)所谓“秦学”大厦都建立在五根柱子上
 
   记:您对刘心武先生研究秦可卿的观点怎么看?
   周:他那座所谓秦学大厦都建立在五根柱子上。这五根没有一根是站得住脚的。
   第一根,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他的全部关于秦可卿的研究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第二根是假如秦可卿出身寒微,她就不可能成为宁国府的媳妇;第三根,因为秦可卿出身不寒微,就可能是公主级、君主级的人物;第四根,因为出身不寒微,所以用太医给看病;第五根,因为出身不寒微,所以用的棺木是放着给老亲王用的。对此,我在《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中有专门论述。在此不展开。但我还是要提提公主级、太医和棺木的问题。
    这里又涉及到学术规范了。搞学术研究,有一个大家都懂得规矩,就是你的基本概念必须要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二者都是要确定的,如果二者不确定,随便扩张,解释什么问题随便定义一下,那是不行的。
   公主怎么会有级呢? 皇帝的女儿才叫公主。除了皇帝的女儿,其他任何女人都不能叫公主。
   郡主级也错了。根据刘心武先生的理论,她是废太子的女儿。太子被废了以后,被监禁以后,偷偷弄出来的一个女孩子,太子都废了,她的女儿怎么又被称为郡主啊。郡主也没有级啊。
   刘心武先生说秦可卿出身高贵的证据是有太医给看病。错了,这违反逻辑。在逻辑上偷换概念。 因为御医院,在清代叫太医院。御医确实被称为太医。但是被称为太医的绝大部分都不是御医。清朝太医院,有处方权的,总共只有62人。能被称为御医的总共只有16人。有这几个太医给她看病,并不能证明她高贵出身。相反,给她看病这些太医都不是御医。我的书中举了六条证据,最有力的是贾珍的话。贾珍说:“这些人都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太医出诊是有规矩的。 秦可卿死后用的棺木是放着给老亲王用的。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秦可卿死后,贾珍到处找棺木,可见棺木不是给她留的。这是一。 第二,下面写到,“可巧薛蟠来吊问,”如果那天薛蟠没有来,或者贾珍到荣国府去了,两个人没有碰上,这副棺木就不会出现了。可巧薛蟠前来吊问,说起这么回事。后来贾珍就讲多少钱,薛蟠讲“无人出价敢买。”为什么留到现在,就是因为太贵了。   
   但是,“可巧”,“出价”,刘心武都没有看到。关键一个词,你怎么就看不到呢?而且刘心武对贾政的话也解释错了。贾政明明是反对她使用这副棺木的。他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也就足够了。这话说得很清楚。 但刘心武把它解释为:贾政认为不是常人所用的,正说明秦可卿不是常人。

     (小标题)刘先生特别喜欢一个术语,叫做古本
 
   记:刘心武先生是不是看到了您没有看到的本子?
   周:刘心武特别喜欢一个术语,叫做古本,他说我看到一个什么古本。给人的印象,好像只有他看到过。但是刘心武能看到专门研究《红楼梦》版本的专家们看不到的本子吗?这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
   研究《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我们有时候说今本,就是指通行本。如红学研究所的校注本等,还有别的专家校点的那些本子,有那么四五个。但从来不说古本。 为什么呢?因为一说古本就乱了。
   《红楼梦》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由脂砚斋批的,叫脂本。还有就是1791、1792年,程伟元、高鹗续了后四十回以后的,也叫程本。
  
记:听说有人批评您,在你自己的文章里面,赵姨娘可能怎么样,秦可卿可能怎么样?
  周:但是我没有没完没了的可能。 因为可能性存在的同时,就存在着不可能性。
  你大前提是可能,小前提是可能,你得出的结论,可能性就更小了。 比如你大前提70%的可能,很可能,小前提是70%的可能,很可能,你的结论就不可能是70%。然后你这个结论不可能达到70%的可能性。你再去做前提,大前提小前提,很快你的结论的可信性就降低到零了。
    刘心武先生的所谓秦学,就是从秦可卿出身高贵开始,一步步可能下去得出的结论。
 
   (小标题)不要把大家诱导到错误的方向去
 
 记:您见过刘心武先生吗?
   周:很遗憾。 没见过。但我希望刘心武先生要珍惜群众给自己的公信力。因为刘心武是一个名作家,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他讲的东西,大家都非常信任。作为一个文化名人,要珍惜群众对自己的信任。
   我看到刘心武先生11月27日在西单北京图书大厦签名售书后,有一个讲话,我是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了那上面登的。 刘心武先生讲,有很多普通人在自己的诱导下,纷纷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世界里。那么,我觉得刘心武先生的“诱导”,要提高“诱导”质量。你提供了很多错误的东西给大家,就会把大家诱导到一个错误的方向里面去。
    记:您对刘先生很关注啊。
 
   周:我还看到,2005年12月7日的《中华读书报》登了一篇文章,里面引了刘心武在11月27日在媒体和读者见面会上的一段话。这个报纸这样说:刘在27日的见面会上,也有自我检讨,称“秦学”研究仍存在着许多漏洞与缺陷,使得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这就说明,这场论争对刘是有帮助的,是吧?他认识到存在着许多漏洞与缺陷,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的书还在大量地卖。你是不是给大家说明一下,在哪些地方有漏洞与缺陷。因为你承认了,有很多漏洞与缺陷啊。 所以我觉得刘心武在许多具体问题是在回避。
   记:您对“秦学”怎么看?
   周:刘心武先生看起来是比较谦虚,他说我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是民间红学,实际上我们想一想,刘心武多次强调,在许多场合,而且在书里面多次强调,我独创的秦学,我首创的秦学,我建立的秦学。
    我们可以想一想啊,古今中外,有哪一位专家,甚至被认为是大师泰斗的人物说过,我要建立一个学的。在我印象中,应该从来没有过。一个学的形成,我认为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它有一个非常宏大的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对象。这个对象足以支撑起一个学,即有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对象。第二它有一支庞大的队伍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它是不能变成一个学的,形成一个学,像量子力学,王阳明的心学,它必须有学者在研究,后来有很多学者跟进。。第三,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研究成果。学的称呼,都不是本人提出来的。都是后人根据他的研究对象、研究队伍、研究成果。第四个就是说,它光是自己说了是不算数的,光是你圈里的人说了是不算数的,还要圈外广大学术界认同。比如量子力学,我们学文科的也都知道量子力学。不研究哲学的人,不研究儒学的人,也承认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公认的。 比如,鲁学研究,在圈里人讲讲还可以啊,对外人说鲁学,人家就以为是研究山东了,他就可能误会了。
   再比如90年代有一个钱学,研究钱钟书的。钱钟书了不起,无论小说还是学术都是了不起,研究钱钟书都叫钱学,报上也登钱学。如果现在再讲,很多人可能就弄不清了。钱学,你是研究欧元还是美元?。
  所以这个秦学就更说不上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