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中国网民的队伍在极具膨胀,前年已过亿,今年6月的最新统计是1.62亿,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网民国家。相信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赶超美国,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了。网络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网络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网上购物,网上阅读,网上炒股,网上聊天,网上传信件,网上看电影,网上听音乐,网上找工作,网上玩游戏,网上谈情说爱......网络甚至改变了我们做学问的方式。读大学时,老师会教我们如何将阅读的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卡片,那是最基本的做学问的手段。网络的发达省却了如此麻烦。要查什么资料,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在搜索网站上找到相关信息。博客的兴起更是颠覆了我们的写作习惯,原来发表作品一般首选印刷品,似乎这才是正途。现在许多人喜欢先在网上发稿。因为不需要望眼欲穿的等待,也不会被编辑因各种各样的理由"强奸"而失去原汁原味和曲解原旨。更何况网络不缺乏阅读面与影响力,知名网媒甚至比许多纸媒、电视更有吸引力。
面对网络媒体的兴旺发达,作为传统纸媒不应该消极的抵触对抗,甚至逃避。而应该积极应对,如借鉴其特色,融合其元素,为我所用,还可以与其互动。也就是说办报人要有网络意识。网络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___
密切关注网络,从网络上寻找与发现新闻。既然许多读者喜欢在网上发表原创作品,既然网络世界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网络成为新闻的源头活水,其中有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必须紧盯网络浏览博客,从中寻找价值信息,丰富我们的新闻来源。其实,翻开我们的报纸,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来自网上。比如,像木子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网络明星,都是非常好看的新闻卖点;比如像《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的风行,你能够不关注么?又比如前段时间全民炒股热,网上流行一首歌《死了也不卖》,多好玩。市场感觉好的媒体肯定不放过,这就是网络意识。
其次,我们要积极开办与网络相关内容的版面与专刊。如今许多报纸都开辟了博客版,精选博文亮相,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有的报纸开辟QQ聊的专版或专栏,由报社记者与网友聊天,并将价值信息刊出。颇为新颖独特。去年,朋友投资的<南方工报>全新改版,我去帮忙。建议将其中一期做网络文摘专刊--<网事周刊>.我们相信从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中提取精华,服务于不会上网或没有时间上网却想了解网络时空的读者;服务于即使天天上网但个人精力毕竟有限无法阅览所有精华的网民们,肯定有市场。此外文摘读物的可读性有保证,市面上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文摘报刊多如牛毛,存活率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满足了人们精华阅读的需要。这类读物成本也低,产品总体结构设计到位,找个优秀的领军人物,带几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做起来.事实证明,《网事周刊》去年8月亮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后来,敏感的广州的报纸纷纷推出网络新闻专版,如<南方都市报>几乎天天出"网眼",
<新快报>有"热辣网事",《广州日报》有"网事悠游"。去年底,本人工作室参与《郑州晚报》改版,建议每周出《网事周刊》得到认可,第一期的部分内容由广州传版,效果不错。
第三,我们要学会吸收网络的特殊的语言丰富纸媒的表现手段。比如对于一个重大新闻的解读,会链接网民的跟贴。这种网络特色与报纸版面嫁接,丰富了编辑的表达方式,也使读者更有亲近感。又比如,许多报纸开辟专栏,从网上摘录精彩的观点与说法,从而加大信息量。这些都使纸媒的网络气质越来越强。
另外,要紧跟时代潮流,强化报网互动。报网互动正成为一种纸媒时尚,报社建自己的网站,针对一些新闻事件请相关人员解读,网上可直播,报纸选取其中的精华进行刊登。此为报网互动的一种模式。广州日报还建立了滚动新闻部,白天发生的新闻先在自己的网站亮相,第二天再见报。算是走在全国媒体之前的新举措。今年6月,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坍塌事件,《广州日报》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业内评价甚高,报网联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网络的发达也让许多记者找到偷懒的捷径。反正重大新闻网上都有,从中剪辑一下就可以应付了,所以大量剪贴的网稿充斥版面,使报纸缺乏个性,并引发虚假新闻等一系列并发症。这是一种负面的网络气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