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柏菘/文
与百货卖场不同,主题地产最主要体现在差异化上,包括品牌的划分和人群的划分,以及店面设计的差异化、品牌搭配的差异化和消费人群的差异化。
而这些差异化,最终都出自某种文化的认同。所以为了让顾客与商家之间,商家与卖场之间能够快速地认同,商家和卖场的识别性就成了他们相互认同的重要基础。
于是,证明“我是谁”,塑造卖场和品牌的文化属性,就成为主体卖场的重要工作。
卖场需要证明“我是谁”,需要塑造自我,只有明确卖场的自我定位,才会有相应的顾客来光临,并吸引到需要相应客户的品牌商家。为此,卖场不但要从定位到招商,再到后期的运营,主题卖场要想时刻体现着我是谁,不但需要定位的精准,更需要合作伙伴的信任和运营的精细化。
品牌需要装扮自己,也需要证明“我是谁”。只有找到与自己定位相匹配的地方开店,才能获得更高的单店利润。
顾客也需要证明“我是谁”,在物质丰富和信息膨胀的时代,他们不再仅仅需要满足基础需求,他们还希望能够用尽可能高的效率,去满足自己的差异化需求。他们也需要一个有同类的地方去逛街,需要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穿梭。
在这个全民寻找“我是谁”的过程中,主题商业地产就成了划分“我是谁”时的一个重要阵地。可以说,以文化创意为主题,以吸引冲动消费为目标的主题商业业态,既是物质丰富后,商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路径,也是消费升级之后的时代趋势。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我是谁”,对卖场来说已经越来越难。因为在这个寻找“我是谁”的过程中,卖场和顾客的可选择范围已经越来越小。
对于消费品牌来说,目前的主题商业地产可依赖的品牌有限,ZARA、H&M、丝芙兰等品牌依然是每个时尚卖场的招牌门店。但是随着主题商业地产的不断细化,这些越来越大众化的品牌,将不再能满足主题卖场的差异化需求。而在国内消费市场,可以支持卖场窄众品牌的仍然十分稀少。
无论是亲子主题商业、时尚主题商业还是百货卖场,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品牌交叉,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卖场的主题价值。
而在窄众品牌缺失的背后,还有窄众消费的不足。顾客和品牌在希望证明“我是谁”的同时,也存在着目标的模糊。
总之,对于刚刚由基础性消费进入选择性消费的国人来说。无论商业卖场、品牌商家还是终端消费者,都不得不面对这个消费升级的转折期。让他们找出“我是谁”还需要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