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or养老?

(2012-02-22 17:24:37)
标签:

房产

分类: 土地楼市

■中国房地产报特约记者 吴林 北京报道

 

养生和养老,
    交集还是分支?
   

记者:我们留意到,国内有城市提出要打造养生养老之都,有一些项目则把养生和养老合在一起作为项目的亮点去推广。第一个问题,我想问问几位嘉宾,您认为养生和养老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敏雄:从台湾项目的运营模式来看,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来划分,基本上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健康的老人,生活能够自理,针对这一部分老人的项目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没有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可以入住养生村,饮食、起居、生活有人打理。另一类老人往往是有亲人照顾的,以居家养老为主,但他们喜欢旅游,会不定期地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上一段时间,类似于大陆的候鸟型养老,在台湾则被称为短期旅行,因此有些项目是面向这一部分老人的。这两类模式中,又以前一类在台湾更为主流。
    除此之外,由于老人的身体在逐渐衰弱,当他们逐渐地只能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时,就会入住养护中心。如果将前一种情况视为养生,后一种情况视为养老的话,在台湾,两者是不交叉的。
    赵晓征:我个人认为,养生和养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补的关系。老人对养生肯定是有需求的,他要防止得病,延年益寿,但当他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只能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时,他又需要介助或者介护的服务。从欧美的情况来看,一个项目中可以集合养生养老两个概念,但是健康老人和需要护理的老人是位于不同的区域,当健康的老人身体发生变化而需要护理时,他会从原来的区域换到另一个区域去。
    王忠强:我认为养生的范围更大更宽,养老是养生的分支。不同年龄层的人都有养生的需求,其中也包括老年人,但不同年龄层、不同生理阶段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健康的老人更侧重于养生,年龄较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更看重项目所能提供的医疗、照护等服务。
    记者:既然养生的概念更宽泛,目标客户群体的年龄范围更大,很多项目将养生和养老的概念合在一起,是否应该在年龄上作出一些限制,或者是在什么方面能体现养老项目的特点,否则可能就变成只有养生而空提养老了?
    陈敏雄:台湾的养生村的确是有年龄限制的,一般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入住。
    赵晓征:我认为倒不一定要有年龄上的限制,但从我们给开发商做咨询的情况来看,我们都是建议开发商一定要在项目中加入介助、介护的区域,并且提供相应的服务,哪怕其占比在整个项目中比较小。
    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服务,作为一个养老社区而言,是根本不成立的。
    王忠强:卓达在开发的养老项目上提出的理念是打造“全龄化服务型”居家养老社区,虽然我们做的是养老社区,但无论规模多大,老年人的相对数控制在社区人数的30%以内,绝不会建成一个暮气沉沉的社区。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而且更欢迎各个年龄层的人入住,因为我们要建的不是敬老院。
    记者:那你们打造的养老社区跟一般的小区有什么不同?
    王忠强:我们的养老社区其实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居家社区,二是介助介护公寓。居家社区主要是针对健康的老人,我们提出养老不离家,这是符合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居家社区主要是要做适老化设计,比如无障碍通道,还有室内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老人身心的需求。此外,还会提供家政的入户服务,建立医疗、康复、急救的系统。

 

介助、介护服务,
    养生养老项目之必需?

 

记者:刚才陈理事长提到台湾养生养老的两种情况,那我想问一下,台湾是以哪一种项目居多?
    陈敏雄:刚才我也提到,在台湾,养生村和养护中心是分开的,养护中心的规模一般来说都比较小。台湾跟大陆的情况一样,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只有需要介助、介护服务的老人才会入住养护中心,所以台湾大部分养老项目都是养护中心,总的床位数大概是在9万张左右。
    记者:现在有的项目提出的定位是只面向健康老人,比如有的开发商提出,在提供介助、介护服务方面他们缺乏经验,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承担的风险也更大。赵老师,从您给开发商做咨询的经验来看,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您向他们建议要加入介助、介护的部分时,他们是否能够接受?
    赵晓征:从我们手头目前运作的几个项目来看,的确有开发商或是投资商提出只希望打造面向健康老人的项目,但是我们坚持认为这是不成立的,一个养老社区不能提供介助、介护的服务,就好像一个影剧院没有舞台。当我们向他们建议要加入这些部分时,他们也都能接受。
    记者:这就回到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要去提供这样的服务对于他们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赵晓征:比如我们做咨询的一个大连的项目,他们是和日本方面合作,引进了日本的运营管理团队,整个策划、设计的过程,日本的团队都有参与。又比如天津的一个项目,他们空降了好几位国外的富有运营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但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日本的情况跟中国还比较相似,但美国的经验却并非拿来就能用,比如刚才提到的天津项目,其中一位来自美国的管理者就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这就有可能造成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与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不符合。
    我们也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团队,但是依然需要具体的项目去磨练和检验,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调整。
    记者:我知道卓达在长期照护体系方面与台湾敏盛达成了合作,为什么会选择他们作为合作伙伴?
    王忠强:卓达提倡可持续的养老,从一个老人退休之后的健康状态到完全需要人照料,都可以在一个社区里完成,把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设施养老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而敏盛是台湾地区较好的医疗体系之一。敏盛照护系统包括机构式照护、小区式照护、居家式照护“一站式及全方位”银发服务系统,可提供完整的后勤服务系统支持。
    卓达与敏盛合作,可以导入完善的长照制度,联合培训专业优质服务团队,提供高质量服务。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建立长期照护专业服务制度及标准作业流程;导入住民管理资讯系统;执行临床教育训练培养各级种子人员等。未来敏盛持续提供的服务还包括:日间照护中心(托老所)、社区居家健康照护、个人健康管理系统(银发健身中心)、紧急救护系统、保健养生服务、银发健身中心等。

 

空置率高,
    看好市场抑或谨慎进入?

 

记者:最近媒体也有一些报道,很多养老项目的空置率非常高。一方面政府不断在说,中国的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很多养老项目却是在空置。我留意到,其中有一些项目确实是只面向健康老人的,那么,如果很多投资者只想着赚健康老人的钱,真正需要得到照护的老人就很难得到他们想要的服务,这是不是也是造成空置率高的一个原因?
    赵晓征:倒不是这样。其实很多类似的项目也提供了介助、介护的服务,但由于配套、服务不到位等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另外,很多项目都定位于高端,定价很高,让很多老年人无法接受。此外还存在观念的问题吧,入住养老项目对于中国很多老年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陈敏雄:大陆有很多项目体量都非常大,台湾的经验则是规模很小,一个项目提供的床位数不过一百多张而已,但是老人能享受到的服务很专业。项目定位没有形成差异化,我想这可能是空置率高的一个原因。
    记者:我知道台湾有一个台塑养生村,相对来说经营也是不太成功,其原因是什么?
    陈敏雄:其实台塑养生村提出的理念还是很好的,但它的问题也是体量太大,床位数大概在4000张左右,但台湾的老人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有多少人会去入住呢?所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虽然大家都在说,现在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但现在真的是开发商大量进入老年地产市场的很好时机吗?
    我们要谨慎对待这个问题,毕竟运营管理、护理等人才的培养,老年人观念的转变,都还需要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