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人文精神到专业视角

(2012-02-22 16:45:56)
标签:

房产

分类: 政策时局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张劲松 北京报道

 

记者:你认为这些年来,《建业》一直在坚持的是什么?最大的改变又是什么?
    白许晨(《建业》杂志执行主编):2004年9月《建业》改版后确定的内容定位及办刊理念、设计风格等基本沿袭至今。本次改版确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对人文精神的本真追求,对河南持续不断的关注、敏于触摸企业发展的脉动、朴素的设计风格等,是建业内刊人长期探讨,又结合标杆内刊及自己企业特点得出的结论,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在这一框架下,我们把精力主要用在内容的创新上。因此,最大的改变在我看来可能主要在于刊物关注面的变迁,改版之初的《建业》更关注一些本质性的人文话题,近些年我们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关注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也尝试策划了一些泛财经领域的话题。
    记者:从《建业》的内容定位来看,既拥有外向型读者群,同时又立足于集团内部员工,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白许晨:我们认为内容定位主要取决于读者的定位,内刊多采用直投发行,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读者群有无比清晰的认知,必须“看人下菜”,对内刊的媒体功能进行裁剪。从内外两方面功能分开说,对内,内刊应大胆弱化自己的传达功能,新媒体来势汹汹,内刊没有必要浪费版面印制迟到几个月的新闻;内刊的内容应强调思考性,在理论上要走在企业实践前面。对外,我们必须竭力提供精彩的阅读,我们清晰知道自己的读者是年富力强的社会中坚人群,必须尊重他们的阅读品味。
    记者:你如何看待诸多房企内刊自身面临的困境及来自行业报刊乃至新兴媒介的挑战?
    白许晨:身处内刊这一在地产企业中较为“非主流”的职业,最近和许多同行一道,感受到一些事情的变化。但客观而言,这些变化与媒体工具的演变、行业专业度的提升、社会人文氛围的淡漠都是有关系的,非某一人一刊可以决定。从长远看,纸媒整体消失都不是不可能,所以没人敢说自己的刊物会一直陪企业走到最后。我反而觉得,我们应当热情拥抱新媒体,如果未来微博及博客的功能能够替代内刊,我们又何不直接改而经营电子媒体呢。
    但真正使人略感失落的是,内刊之于行业的另一种表征意义。在地产内刊最为风光的年份,也是地产行业蹒跚起步、富含理想主义气质的年份,那时候大家高呼“居住改变中国”。而现在行业更现实,更多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越来越习惯用财务视角审视一切,这是行业更加成熟、更加专业的必然,也许大家都要适应。
    记者:《建业生活》与《建业》在定位、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白许晨:《建业生活》起初为业主会员俱乐部的会刊。但它的读者不仅仅是建业的业主,而是包括业主、学生家长、建业球迷、联盟商家及在联盟商家消费的其他人群等等。《建业生活》的定位更轻松、更贴近生活,在功能上承担着企业与业主,企业与相关人群沟通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为企业的营销提供了资源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